动植物|重建美好自然生态( 二 )


从“绿色沙漠”到“绿色银行”
绿色发展之路是一条在“阵痛”中探寻出来的路 , 是人们宁愿现在痛一点 , 也要坚定走下去的路 。
洪雅县国有林场是四川省最大的国有林场 , 始建于1953年 , 林地面积92.6万亩 , 约占整个洪雅县面积的三分之一 , 是全国有名的杉木、柳杉人工商品材生产基地 。 上世纪90年代中期 , 林场年营收近亿元 , 一度成为洪雅县的纳税大户 , 职工工资位居全县前列 。
“那时到林场工作 , 就是端稳了‘金饭碗’ , 林场可以说是人人向往的单位 , 最红火的时候 , 养了将近1万人!”四川省玉屏山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巫柄松曾在洪雅县国有林场工作过10多年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1998年10月 , 四川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砍树的刀被‘封’了 , 斧头、锯子全部放下 , 木材加工厂关了 , 汽车运输队解散了 , 林场80%的经济来源说断就断 , 穷得连职工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 ”
天保工程启动后 , 林场开始大面积种植柳杉等速生林杉木品种 。 尽管短期内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提升 , 但大量种植单一树种造成的隐患很快就显现出来——赤腹松鼠泛滥、柳杉长卷蛾大面积爆发 , 近5000亩柳杉受害 , 森林成片枯死 。 由于单一树种无法弥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 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 洪雅县国有林场很快变成了“绿色沙漠” 。
生态和经济效益没见着 , 蛮干让林场又走上了一条弯路 。 “痛定思痛 , 有错就要改!”巫柄松说 , 通过保留天然生长的杂木 , 种植混交林 , 降低树木密度 , 洪雅县国有林场种上了包括檫木、楠木、漆树在内的多个本地树种 。
多树种混种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 , 除了生物链得到修复 , 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种群和数量也明显增加 。 洪雅县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较天保工程开始时提高了19.4个百分点 , 达到了86% 。
天保工程中央补助资金也由最初的200多万元不断增长 , 到现在每年2000余万元 , 职工恢复了工资 , 续缴了保险 , 改造了危旧房 , 搬入了新家 , 洪雅县国有林场还恢复和硬化了林区的150公里主干公路 。
一定不要小看这150公里的主干公路 , 这些路在开发原瓦屋山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省下了大力气 。 而洪雅县国有林场全域恢复勃勃生机 , 更是涵养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的山山水水 , 为青衣江、岷江乃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保障作出了贡献 。
“林场走过弯路 , 这些弯路都是经验、教训 , 对我们是一种启迪 。 唯有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修复和治理 , 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绿色银行’ 。 ”巫柄松说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