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重建美好自然生态

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 , 沁人心脾的空气扑面而来 , 目之所及是青翠的山、浓绿的岭、挺拔的树 , 这里是大熊猫、猕猴、红豆杉、珙桐等3200多种野生动植物的生活家园 。
这片绿色的天堂一直都是当地重要的资源宝库 。 从昔日盲目开发到封山保护 , 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如何“疗伤”?为了守好这片绿 , 当地究竟花了哪些功夫?人们如今还能继续“靠山吃山”吗?采访人员近日深入采访一探究竟 。
一手“止痛”一手“整容”
12月1日中午 , 采访人员乘车从洪雅县城出发 , 约3小时后到达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长河保护站 , 再换乘保护站的皮卡车进入片区内的原瓦屋山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 。
“保护区是无‘烟’区 , 荒无人烟的‘烟’ 。 ”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长河保护站负责人赵海军站在曾经的长河电站职工宿舍前向采访人员介绍 , “从我们站的这个地方一直往相邻的雅安市汉源县方向走 , 30多公里的山路在2000年左右就分布了13个小水电站、5个矿权、20多个矿硐 , 生产旺季时那叫一个人声鼎沸 。 随着最后一座电站拆除完毕 , 一切才归于平静 。 ”
从人声鼎沸到荒无人烟的又何止长河保护站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3.6万公顷的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一度兴起矿产和水电资源开发热潮 。 “小时候 , 我最喜欢到家门口的白沙河叉鱼 , 电站修起来以后 , 水被截留了 , 鱼变少了 。 矿山开挖以后 , 选矿池的污水直排进白沙河 , 水变得臭烘烘的 , 鱼也没了 。 ”燕远村距离长河保护站约3公里 , 洪雅县瓦屋山镇燕远村党总支委员李万芳告诉采访人员 。
2017年12月30日 , 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 , 原瓦屋山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周公河珍稀鱼类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37座水电站 , 14宗采、探矿权及52个井硐彻底关闭 。 左手“止痛”——关停有损环境的“毒瘤” , 右手“整容”——修复保护区内的植被 。 按照“边拆除、边恢复”的原则 , 338亩植被被恢复 , 恢复率达100% 。
这一“改”着实让洪雅县“痛”了好一阵 。 首先 , 仅关停小水电站一项的赔偿 , 洪雅县就拿出了3亿多元 。 其次 , 为了让400多名水电职工能重新就业 , 直到现在县里还在每年定期为大家举行职业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会 。
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曾经的水电站、矿山如今已被绿色植被覆盖 , 森林覆盖率超过96% , 有2278种植物、947种动物 , 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博物馆 。 大熊猫、猴子等野生动物时不时就会与村民们“打照面” 。 据悉 , 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大熊猫数量由原来的4只增加到13只 。
“我们把‘生态’二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 ”瓦屋山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海东告诉采访人员 , 除了门票、观光车和索道收费外 , 目前游客在景区内不会产生与二次消费相关的旅游项目 。 “2020年瓦屋山旅游风景区实现营业收入6000多万元 , 初步预估今年的客流量 , 每位游客哪怕二次消费只增加100元 , 景区年营收也可以增加4000多万元 。 ”徐海东说 , 营收固然重要 , 但企业绝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强行提升经济效益 , 而是会尽力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