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梧桐树下,我们绕着邬达克建筑骑行

小马路是上海城市空间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骑行,是玩转小马路的一种时尚“打开方式”。
昨天,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的骑行活动,一早从番禺路上的邬达克旧居出发,沿哥伦比亚路(番禺路)至武康大楼、福开森路住宅,安亭路,巨福路,汾阳路,到长乐路上的比利时之家,一众骑友在深秋的梧桐林荫之下,伴随邬达克纪念馆的科普专家廖方老师的讲解,以车轮为笔,描绘出一段金色的邬达克建筑“骑迹”。
住宅|梧桐树下,我们绕着邬达克建筑骑行
文章插图
住宅|梧桐树下,我们绕着邬达克建筑骑行图说:骑行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下同)
相对于大马路上的公共建筑,小马路多是住宅建筑集中的区域。“上个世纪初,随着上海城市人口和东西方交流的增长,城市住宅的数量和类型规模均得以扩大,并形成不同风格的历史街区。按照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大致分为乡村住宅、里弄、公寓、花园洋房等类型。”廖方老师一边骑行,一边给建筑爱好者们带来专业讲解:番禺路邬达克旧居和孙科别墅属于乡村风格住宅,建成时周边环境还是田园牧歌式的,视野空旷,建筑分布松散不“扎堆”;里弄和公寓则是街区人口密集之后的出现的新的住宅形式,多层公寓的土地经济效益比里弄更好,但也需要相应的设计和建设水准,武康大楼就是上海早期公寓大楼的典型代表,在狭小局促的楔形地块上营造出紧凑而优雅的作品;花园住宅兼顾了充裕的私密活动空间和便利的城市公共服务,是繁华城市环境中的静谧场所,汾阳路“白公馆”便是一处具有传奇色彩的花园洋房。
住宅|梧桐树下,我们绕着邬达克建筑骑行
文章插图
上述几处不同类型的住宅作品,表现出邬达克建筑师丰富的“产品线”,通过都市骑行的实地探究与专家的生动讲解,丰富了上海“建筑可阅读”的建筑科普体验,这也是上海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依托城市历史风貌街区和文物历史建筑科普价值的活态转化探索。(新民晚报首席采访人员 孙佳音)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