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全诗出处作者翻译赏析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赏析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
上片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自己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 。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
【何事长向别时圆什么意思 何事长向别时圆】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什么什么什么齐的成语
- 少年初长成是指多少岁
- 榴莲的外形
- 教师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
- 长期总成本曲线的经济含义
- 挨个女生穿长裙要注意几点
- 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最长的运河
-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表
-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头发长的快点
- 长沙的区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