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馆建设的“海宁实践”( 三 )


以市场运营为导向 ,
【海宁|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馆建设的“海宁实践”】带动非遗文旅产业发展
非遗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活态的展示方式 , 构成了潜在的旅游价值 。 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 , 非遗馆先天的市场“基因”和日益繁荣的旅游市场空间优势互补 , 不仅带动了对非遗的有效保护 , 更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发展 。
近几年 , 随着传统文化的振兴 , “非遗研学”异军突起 , 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 。 海宁市不断探索非遗研学的新路径 , 推动非遗馆研学体验的市场化运作 。 目前海宁市打造了1个研学基地、2条非遗研学旅游线路 。 海宁市云龙村蚕桑生产习俗馆集蚕桑研学生态基地、艺术创意蝶园、雅云蚕桑示范基地于一体 , 拥有“蚕产、蚕艺、蚕俗、蚕学”四大研学内容 , 成为浙江首屈一指的“蚕桑文化研学营地” 。 “千年世遗长安镇”运河文化研学游和“观潮品蚕俗”研学游 , 以“潮神祭祀”“蚕桑生产习俗”等非遗项目为依托 , 涵盖了海宁非遗馆、非遗小镇、乡村非遗馆、文保点 , 将海宁市范围内的非遗和旅游资源转化为可参观、可感知、可体验的研学产品 , 成为了海宁市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
非遗研学也带动了非遗文创的发展 , 各地的非遗馆成为非遗文创产品展示、销售的重要渠道 。 非遗产品天然的生活属性让其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 。 为了让非遗传承人能生产出更加贴近年轻人的作品 , 海宁市每年还举办“潮乡民艺”传统手工艺品与非遗衍生品创作设计大赛 , 通过比赛逐步建立了“非遗馆+艺人+文创企业”产业链 , 开发出了众多优质非遗文创产品 , 培育了一批优质非遗文创企业和产品开发人才 , 打造了一批非遗文创品牌 。
非遗演出也是非遗文旅融合的一大特色 。 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多以展示和产品开发成为非遗馆中文旅融合的亮点 , 那么非遗曲艺、戏剧、音乐、节庆、民俗等的开发 , 则是对文旅融合的一大提升 。 海宁市的各个非遗馆 , 定期举行越剧、滩簧、花鼓戏、评弹等非遗演出 , 这些演出以原真性、还旧性、体验性为特色 , 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的魅力 , 享受慢旅游的乐趣 。 同时 , 也根据时代的发展 , 每年或创排新节目 , 或对经典桥段进行新演绎 , 促进传统与潮流文化交流 , 形成“新国潮” 。 非遗馆也成为全面展示地方戏曲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场所 , 提升和强化了当地的旅游价值 。
海宁市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 , 通过非遗馆体系建设、非遗在景区活动等举措 , 实现了非遗和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 , 极大丰富和提升了旅游体验 , 推动了非遗保护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