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金俊音:敦煌来的孩子( 二 )


“既然这个标签已经贴在我身上了 , 那就不要去浪费 , 用年轻人的方式 , 让大家了解敦煌和敦煌文化 。 ”



(敦煌来的孩子)
敦煌远不远?
季羡林曾在1986年《红旗》第3期撰文指出:“世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 , 再没有第五个 , 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 , 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 再没有第二个 。 ”
南朝诗人刘孝先有首诗里写 , “夜楼明月弦 , 露下百花鲜 。 情多意不设 , 啼罢未归眠 。 敦煌定若远 , 一信动经年 。 ”1000多年前 , 在南朝诗人的眼中 , 敦煌就是个非常遥远的地方 。 唐代诗歌里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阳关、玉门关都在敦煌 , 是那个时候的诗歌和远方 。
金俊音给不同地方的读者讲敦煌之前 , 通常会先抛出一个问题:“敦煌到底有多远?”在成都分享时 , 他让现场观众打开地图直接搜 , 从成都博物馆到敦煌的距离是1773公里 。 同在甘肃省 , 敦煌到兰州的距离 , 相当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 。 从地理意义上 , 敦煌在今天依然是远方 。
他有一张照片:聚焦到手部 , 在开一把锁 , 他解释说 , 这扇门是莫高窟第427窟的窟门 , 开凿年代是隋代 , 外部的窟檐是1000多年前宋代的窟檐 。 莫高窟有1600年的历史 , 开启一千多年前的门 , 走入敦煌 。
“作为讲解员 , 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金俊音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 不是学者、也不是研究者 , 而是用讲解的方式把学者们的研究重新转化 , 用大众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去表达 。 有了一些积累后就会发现:同样一幅画 , 不同的表达会有不同的效果 , 成年人和小孩喜欢的表达不一样 , 如何讲大家能听着过瘾 , 还能记住 , 这是他一直在研究和下功夫的课题 。
作为讲解员 , 小金老师虽然年轻 , 但得益于家乡这片厚土 , 他的积累其实从很小就开始了 。 “初中高中时我给大家讲敦煌 , 就是讲壁画故事 , 偏趣味性 , 在不同地方看到一些知识点 , 然后把零散的信息串联在一起讲出来 , 大家会觉得很有意思 。 后来读大学 , 开始接触专业讲解后 , 去读和敦煌相关的专业书 , 把之前零散的知识重新整合修订 , 然后把知识严谨和规范化 。 后来我也学着看学者们的学术思维 , 这个过程就是自己吸收的过程 , 我常常边看边思考:哦 , 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 因为敦煌是图像学的范畴 , 所以我经常翻着书 , 在电脑里对着图像看 , 有时候会发现自己看了几千几百遍的壁画 , 突然有了新的启发 , 很有意思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