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两难故事具有什么特征 道德两难

道德两难法是教育学哪一章提出的?道德两难法是教育学道德阶段认知发展理论这一章提出的 , 指的是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 是他道德阶段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 , 讲的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 , 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 , 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 , 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 , 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
扩展资料: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本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 , 1927—1987)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 现在也被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选拔中用于对人才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 。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采用9个道德价值上互有冲突的两难故事 , 让被试者在两难推论中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 科尔伯格对被试的陈述进行了仔细的研究 , 分出30个不同的道德观念维度 , 如是非观念、权利义务观念、责任观念、赏罚观念、道德动机与行为后果等等 。
科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 , 得出结论:0--9岁儿童属前世俗水平;9--15岁 , 多属习俗水平;16岁以后 , 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 , 但达到的人数很少 。科尔伯格认为 , 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 , 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 , 更不会逆转 。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 , 主要使用某个阶段的推理 , 而同时使用其他几个阶段的推理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道德两难故事具有什么特征 道德两难

文章插图
科尔伯德的道德两难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 , 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 。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 , 要求儿童作出选择 。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 , 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经典的两难故事为: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 , 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 。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 , 另一半以后再付 , 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 。海因茨为挽救妻子 , 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 , 就使妻子等死 。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 , 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一 , 称为“前习俗水平” , 行为受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的需要驱使 , 儿童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 , 还没有发生社会规范的内化 。水平二 , 称为“习俗水平” , 儿童认同于父母 , 并遵从父母的道德判断标准 , 儿童主要满足社会期望 , 这时社会规范已开始内化 。水平三 , 称为“后习俗水平” , 儿童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此时社会规范已完成内化 。
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的情境或问题 。()正确答案:错
解析: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 , 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
道德两难的故事最先由谁提出来的是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什么是道德两难问题?关于“道德两难问题”
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所谓的“道德两难问题” , 即假想在一个场景之下人必须做出他的道德选择 , 但是做出任何一个选择似乎都是道德的 , 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类问题 。
【道德两难故事具有什么特征 道德两难】例:假设你与一群村民藏在地下室之内 , 敌人当时正在地下室上面的房间进行搜查 , 一个婴儿突然啼哭起来 , 问如果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村民的下落以保全村民的性命而杀死婴儿是否合乎道德 。如果我们杀死婴儿 , 我们就杀了人 , 但是却保全了村民的性命;如果我们不杀死婴儿 , 我们就害死了所有村民 , 但是我们没有杀人 。两种选择似乎都是符合道德又不符合道德 , 道德被夹在一个矛盾的境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