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双溪八景,一部浓缩的地方历史画卷( 四 )



邹氏宗祠高墙大院 , 院中槐树挺拔茂盛 , 粗壮的树干得由两人合抱 。 茂密的枝叶和成串的花朵不仅覆盖宗祠的院落 , 还越过院墙 , 横生在大街上 , 给行人以浓荫和清香 。
1943年秋 , 为抗击日寇和伪军侵犯新四军解放区 , 阻止敌军汽艇行进 , 地方抗日政府组织大邹百姓在盐城郝荣庄南大河口打暗坝时 , 因需要打坝材料而拆毁此祠堂 。
隆庵钟声
隆庵 , 即隆兴庵 。

隆兴庵俗称“大庙” , 建于明朝嘉靖年间 , 原为大邹邹氏家庙 , 位于现团结桥北、抗大遗址东侧的高墩上 。 隆兴庵建筑雄伟 , 飞檐翘角 , 三进三天井 , 还有两排厢房 。 第一进中间是笑佛像 , 两旁是四大金刚像;第二进是大雄宝殿 , 殿的东南侧 , 一口用紫铜做成的1米多高的梵钟吊挂在钟架上 , 旁边悬挂着一根系着红绸的用于撞击铜钟的木杠 。 第三进中间是观音菩萨站像 , 两边厢房为僧人的住房、伙食房 。 隆兴庵最多时有十多名僧人 , 周围村庄的一些修行老人都来敬香 。

每天 , 隆兴庵的僧人要撞击梵钟两次 , 早晚各一次 , 每次108下 。 早晨是为了警醒世人从睡眠中觉醒 , 夜晚则是唤醒世人的昏昧混沌 。 钟声悠长 , 低沉洪亮 , 无论早晚 , 都会在古镇上空回响 。
1944年夏天 , 大邹百姓为阻击日军汽艇在兴盐界河行驶而拆庙打坝 , 隆兴庵从此消失 。
班家水梁
水梁 , 古代对桥的别称 。 班家水梁即班家桥 。
班家桥位于大邹集镇东夹河上 。 明代之前 , 小河面即架有小板桥 。 随着时间流逝 , 河水浸蚀 , 小河逐渐扩大 。 清代康熙年间 , 古镇商贸已经繁华 , 小河西岸建有若干店铺 , 河东有班姓人家的近千亩粮田 。 为来往方便 , 班姓人家特地从江南运来两大船杉木 , 将小板桥拆除 , 兴建了三孔大木桥 。 桥桩紧靠东西两岸 , 中间一孔较大 , 近10米宽 , 来往可并行两条船 。 桥桩都是粗大的杉木 , 桥面用长木板铺就 。 桥面两侧设有木栏杆 , 栏杆中央的一块木板刻有“班家桥”字样 。 班家还在东西两侧桥头设木质凉亭 , 既是商人经营之摊位 , 又成路人避阳躲雨的歇脚之处 。 之后各个时期 , 集镇官员常对木桥加固修理 。 此桥虽为木桥 , 常年经受日晒雨淋、河水浸泡 , 但始终稳固横跨小河两岸 。

班家桥古朴、牢固 , 驻足桥面向南看 , 东码头边商船密布 , 人声闹嚷 , 一片繁忙;向北眺望 , 则是大河滔滔、波光粼粼 , 远处还有绿色田畴 。 一边是喧闹的尘世 , 一边是自然的风貌 , 此桥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 。
1974年 , 大邹人民公社拆除旧木桥 , 在原址上建了一孔半圆形水泥拱桥 。 2016年 , 大邹镇政府再建此桥 , 钢筋混凝土结构 , 长20米 , 宽4.3米 , 大理石栏杆 , 颇具古风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