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双溪八景,一部浓缩的地方历史画卷( 三 )


郑板桥年少时 , 随继母郝氏住在娘家——兴盐界河北侧的盐城郝荣庄 , 常随家人到大邹班氏家中做亲戚 , 并在此澡堂洗澡 。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郑板桥考中秀才 , 在郝荣庄坐馆教书 。 此时 , 澡堂已由郑板桥表兄班氏经营 , 应表兄相请 , 郑板桥为澡堂题名书写“浮暄池”三字 。 浮喧 , 嘈杂喧哗的意思 。 郑板桥将“喧”字写成日旁的“暄”字 , 是希望表兄的澡堂白天和夜晚都经营 , 让更多的人前来洗澡 。 表兄班氏请石匠将字刻在一块白条石上 , 刷上黄漆后 , 镶嵌在浴室大门之上 。
后浮暄池澡堂毁于战火 。 民国初期 , 又由镇上班姓等几户联合 , 在原址上重建 。 人们还从瓦砾中找出浮暄池石刻 , 重新嵌在大门之上 。 新浴室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 , 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左右 , 更多浴客得以沐浴 。
浴室大门外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木框 , 四边用玻璃镶成 , 里面放一盏小灯 。 浴室的天井里竖着一根长长的桅木 , 每天傍晚 , 几盏红灯笼就升到了桅木顶端 , 周围村庄都能看到 。 夕阳西下 , 浮暄池石刻在太阳余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 墙上的玻璃灯火、桅木上的红灯笼 , 以及进进出出的浴客 , 构成了古镇一幅恬静、祥和的生活画面 。
1950年至1953年 , 地方政府新建大邹小学 , 将此浴室拆除 , 材料用于建校 。 20世纪80年代初 , 大邹酱厂职工发现刻有“浮暄池”字迹的石块 , 其时正逢兴化县人民政府收集有关郑板桥的文物 , 大邹乡党委政府派人用小轮船将此石送往兴化郑板桥纪念馆 。 此石刻现仍完好无缺地保存在兴化博物馆内 。
邹祠槐荫
邹祠 , 即邹氏宗祠 。
邹氏宗祠建于明嘉靖年间 , 原址位于大邹集镇老大街上 , 今双溪路与丰乐路交汇处东北位置 , 坐北朝南 。 东北侧与当典铺为邻 , 西为原都天庙巷 。 宗祠占地面积950平方米 , 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 , 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 , 也是周边乡村中最为壮观的家祠 。

宗祠共三进 , 每进七间 。 第一进南临大街 , 其他两进都有十几米宽的天井 , 每个天井内长着一棵高大的槐树 。 宗祠地势呈梯形 , 前低后高 , 寓意后步宽宏 。 每一进的门前设有三级台阶 , 所有房屋均为砖瓦木结构 , 每根木柱有垫脚石鼓 。 梁柱、栈板、门窗、栅栏都是枣红深漆 , 房屋外墙及围墙为水磨的小砖砌成 , 各房屋山墙设有风火墙 。
第一进的西山墙上设有一块直径150厘米、呈圆形的水磨方砖 , 上面雕刻着立体的“和合二仙”图 。 第二进七间全部是没有中柱的柁梁 , 空旷的室内主要是为祭祀时方便族人摆桌设席;第三进大厅北墙中央悬挂着威风凛凛的大邹邹氏先祖、明代武举、被御封为“殿前大将军”的邹天明画像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