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盖里、隈研吾...大师的一生都藏在他们设计的博物馆里以下文章来源于凤凰空间 , 作者孙琬童
人人都爱博物馆 , 因为这些带有浓重历史 、科学、文化艺术氛围的空间 , 承载了太多人类文明的积淀和回响 , 逛博物馆 , 就是在进行一场不断发现的旅行 。
而博物馆建筑本身 , 也像艺术品一样 , 凝聚了设计建造者们的心血与思考 。
(图源:pixabay)
- 01 -
勒·柯布西耶:国立西洋美术馆
一座无限生长的博物馆
坐落于日本上野公园的国立西洋美术馆 , 是20世纪著名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作品 , 于1959年竣工 。
这座建筑 , 凝聚了柯布西耶30多年的思考 , 是柯布西耶早期“可生长博物馆”概念的实现 。建筑像螺旋的贝壳一样 , 可以向外侧无限增长 , 随时可以满足扩建的需要 。
当时柯布西耶的想法是在上野公园打造一个建筑群 , 除了美术馆之外 , 还包括剧场、临时展馆、室外展场等 , 但由于预算有限 , 只建了美术馆 。
国立西洋美术馆(图源:Archdaily)
早在1929年 , 柯布西耶便提出了一个“世界城”的构想 , “世界城”中的核心就是世界博物馆。而“可生长博物馆”(Musée à croissance illimitée)的模型 , 最早出现在1939年柯布西耶的一张草图上 。
(图源:Archdaily)
柯布西耶设计的印度亚美德城美术馆以及昌迪加尔博物馆暨画廊 , 也都实施了“无限生长”的概念 , 在建造时留下了成长空间 , 希望今后能继续扩建 。
印度亚美德城美术馆(图源:Archdaily)
后来 , 劳埃德·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也采用了类似的想法 , 展厅围绕着大厅螺旋上升 , 最终形成一座收藏文明的“金字塔” 。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图源:pixabay)
- 02 -
密斯·凡·德罗: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凝聚毕生感悟的“帕特农神庙”
密斯·凡·德罗 , 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之一 , 曾担任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校长 。
1961年 , 德国柏林政府发出邀请 , 希望密斯能回到故乡主持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的设计工作 。密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柏林政府的提议 , 他立志建造一座能够跨越到新世纪的美术馆馆 , 美术馆的规划始于1963年 , 建造完成于密斯去世前的1968年 。这是密斯最后的建筑作品 , 他将毕生的感悟凝聚在此 , 有人称 , 这座建筑是钢与玻璃的现代“帕特农神庙” 。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图源:Archdaily)
在经过6年的修复工作后 , 耗资1.1亿欧元的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于2021年重新开放 , 这是一个大屋顶下的巨大方形空间 , 钢铁构架和超大的玻璃幕墙 , 将密斯“少就是多”的理念发挥到极致 , 地面上的展览大厅四周都是玻璃幕墙 , 柱子与屋面的接头处 , 按力学的要求 , 精简到只有一个小圆球 。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图源:Archdaily)
当人们真正走进这个美术馆 , 亲眼见到只用8根柱子悬挑起来的巨大黑色正方形屋顶盖在所有人上方时 , 那种感觉无比震撼 。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图源:Archdaily)
- 03 -
贝聿铭:卢浮宫博物馆金字塔
现代与古典相呼应的绝佳解决方案
在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职业生涯中 , 卢浮宫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 贝聿铭此前积累的经验都在这个项目上迸发 。从地产公司学到的城市规划 , 在肯尼迪纪念图书馆上经历的政治斗争 , 以及国家美术馆东馆备受质疑的经历和在香山饭店项目中对文化遗产做出的 探索 等 , 促使贝聿铭在卢浮宫博物馆改造项目中 , 找到了可以平衡 历史 和现代的最佳解决方案 。
贝聿铭在卢浮宫入口处建造了高21米宽30米的玻璃金字塔和三个小金字塔 , 玻璃金字塔的存在既突出了中心 , 又不会遮掩卢浮宫原来建筑高傲的存在 , 现代风格的玻璃金字塔与文艺复兴风格的老建筑形成对比 , 它们互相映衬却不会互相削弱 , 现代与古典呼应 , 既尊重 历史 , 又充满活力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老舍的经典作品
- 崔茑茑是作品什么中的人物
- 吴承恩简介要有作品
- 泄密的心原文 泄密的心
- 平面设计图片 作品集 平面设计图
- 柚子多肉写的作品 柚子多肉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有是什么意思
- 丢勒的素描作品手应该怎样理解
- 李慧敏演播的作品 李慧敏
- 吾醉枕江山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