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的意思 佛性

佛性是什么意思佛教名词 。谓众生觉悟之性 。
每人都有的自性元神、法身是“与佛无二”的性质,故称“佛性”,也叫“法身”,是“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之一 。有“佛性”,就有“明心见性”成佛的条件与机会 。佛法,就是实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方法 。实现明心见性的方法没有“两个”,只有一个,叫做“明心见性的不二正法”,因此,“正法本一无二” 。
佛祖是“见性成佛”的觉者,之后把自己“见性成佛”的经验作为“教义”传播出去,就这样形成了佛教 。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的意思 佛性

文章插图
佛性到底是什么佛性是万法的理体,也就是讲万法由佛性产生 。另外佛性也是成佛的种性 。佛是觉悟的意思,性是不改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不改的觉悟之性 。大般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由此可见,人人都是具有佛性的,而且任何人与佛的佛性都是一样的 。如坛经中说:人有南北之分,难道佛性也有南北之分吗?既然众生与佛拥有同一佛性,佛能做到的事,众生也是有能力做到的 。
什么是佛性?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 。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 。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 。诸家依《涅盘经》一般说有三因佛性:
1、正因佛性,即中道实相、真如法性的理性;
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谛的般若智慧;
3、缘因佛性,则是配合了因智慧开发正因的六度万行的功德行愿 。
佛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 。《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 。”《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盘,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味” 。
《大般涅槃经卷》善男子 。汝问云何为佛性者 。谛听谛听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善男子 。佛性者名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名为智慧 。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 。智者见空及与不空 。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 。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谓大涅槃 。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 。我者谓大涅槃 。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 。乃至见一切无我 。不见我者不名中道 。中道者名为佛性 。以是义故 。佛性常恒无有变易 。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 。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 。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 。以是义故 。不得第一义空 。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 。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善男子 。不见中道者凡有三种 。一者定乐行 。二者定苦行 。三者苦乐行 。定乐行者 。所谓菩萨摩诃萨怜愍一切诸众生故 。虽复处在阿鼻地狱如三禅乐 。定苦行者 。谓诸凡夫 。苦乐行者 。谓声闻缘觉 。声闻缘觉行于苦乐作中道想 。以是义故 。虽有佛性而不能见 。如汝所问以何义故 。名佛性者 。善男子 。佛性者 。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 。复次善男子 。道有三种 。谓下上中 。下者梵天无常谬见是常 。上者生死无常谬见是常 。三宝是常横计无常 。何故名上 。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中者名第一义空 。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 。第一义空不名为下 。何以故 。一切凡夫所不得故 。不名为上 。何以故 。即是下故 。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 。以是义故 。名为中道 。
佛性是什么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 。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 。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 。诸家依《涅盘经》一般说有三因佛性:
1、正因佛性,即中道实相、真如法性的理性;
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谛的般若智慧;
3、缘因佛性,则是配合了因智慧开发正因的六度万行的功德行愿 。
佛性是因,成佛是果,要圆满具备此三因方能成佛 。又有三种佛性说:
1、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改变,一切众生皆具此理;
2、引出佛性,依禅定智慧修行之力,本有佛性逐渐显现而引出者;
3、至得果佛性,修因圆满,至成佛时,本有的理体佛性彻底显现 。
扩展资料:
法相宗说二种佛性,即:
1、理佛性,所有存在本体之真如理 。
2、行佛性,含藏于各人阿赖耶识中成佛之因之无漏种子 。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 。又立五种姓说,即菩萨、声闻、缘觉证悟所得之三种定姓、不定姓及永不能成佛之无姓;主张唯菩萨定姓与不定姓者具有行佛性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