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什么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全诗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
译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 。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 。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弯曲的再直起,但应让他自己去得到 。宽舒进而柔和,但应让他自己去求取 。揆情度理,应该让他自己去摸索 。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它;得到后,则会聪敏而广大 。
“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 。《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 。徒,就是同类或伙伴的意思,译为现在的话就是“朋友” 。
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什么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 所以说:做人,留有三分薄面,日后相见相求,不尴尬 。做事,留有三分余地,遇到苦难好有回旋的余地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什么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

文章插图
水至清则无鱼的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的意思是:河水太清澈时,鱼也无法生存 。这句话常用于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水至清则无鱼”在古籍《大戴礼记》与《汉书》中均有记载,原文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句话的意思是:水太清澈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 。
出处一
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 。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 。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 。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 。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 。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 。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 。
出处二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 。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 。譬若鹡鸰,飞且鸣矣 。
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 。”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
水至清则无鱼全句全篇是什么?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
译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 。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 。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弯曲的再直起,但应让他自己去得到 。宽舒进而柔和,但应让他自己去求取 。揆情度理,应该让他自己去摸索 。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它;得到后,则会聪敏而广大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