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典标|10年了,这家“冷门”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 三 )


采访人员到店那天,她整个下午都在统计新书。晚上9点,书讯出现在了书店的微信公号、微博和读者的订阅邮箱里。
书店上月进书127种。“考古书售价高,每月光进书就得花15万到30万元。每种书少的五六册,多的几十册。”洪霞说,一些书一两年才卖一本,不敢进太多。
要做专业书店,进书首先排除了有“热销潜质”的通俗类读物。“这类书的观点不一定经得起考证。考古书资料性很强,来店的读者基本上是冲着资料来的。我得为他们负责。”洪霞解释说。
选书其实也是在选读者。书店的读者以历史或考古专业的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生和学者为主,也有少量的文史爱好者。这个很窄小的圈子,支撑起书店每年近500万元的营收。
张典标|10年了,这家“冷门”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
文章插图

满架考古书。受访者供图
洪霞告诉采访人员,实体店每年销售12万至15万元。其他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网店和机构客户。网店年入约180万元,机构客户贡献了近300万元。
“这是一家博物馆订的书,总价一万五。”洪霞指着角落里的几个箱子说,“我们的机构客户遍布全国。各类博物馆,还有不少大学和研究机构。”
几天前,她刚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学者Kyle Steinke(中文名“史可安”)寄去一箱书。这是他今年订的第三批书,涉及夏商周青铜器和甲骨文等多个领域,总价5万多元。
洪霞介绍,国外订单约占书店年销售额的5%。美国、日本、德国、奥地利等国的一批考古学者都是书店的回头客。
“虽说年营收500万元,可扣除每年300多万元的进书成本,再加上人工、房租和办公费用,一年利润不到20万元。”洪霞说,仅有的这点利润,也变成了书库里的藏书。
张典标|10年了,这家“冷门”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
文章插图

店主洪霞正在上新书。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张典标摄
目前,除了店里的1万余册书外,书店还在另外3个库房收藏了5万册书。为了满足读者需要,一些明知5年、甚至10年都卖不出去的书,书店也会存几本。这些特地“备份”的书很多已经绝版了。
10年日积月累攒下的书,让很多内行人赞叹!慕名而来的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延彦,在甲骨文书架前连连惊叹,“太全了!别处没找到的书,这里都有。”
“考古书很难买全,尤其是考古报告。很多报告只出一千来册,卖完就没了。”作为书店的老主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站长陈明辉告诉采访人员,自己想要的书基本上都能在考古书店找到。
张典标|10年了,这家“冷门”考古书店为什么能活下来
文章插图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