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聊聊沽源那些事》第一百期:天鹅湖冬捕( 二 )


镜头从时光深处拉回现在 , 更加热闹的冬捕场景呈现眼前 。 2018年冬至日 , 首届沽源冰雪文化节开幕 , 天鹅湖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冬捕 , 拉开了沽源冬季旅游的序幕 。 凌晨4点 , 渔把头身穿白茬皮袄 , 哼着小曲 , 踏上湖面 , 他要在日出之前 , 靠眼力确定合适的下网口 。 网窝找好 , 就开始凿冰 。 冰锥是老样子 , 带尖的三棱铁条装在带把手的木桩上 , 全靠人力把冰窟窿凿出来 。 凿冰不用切割机 , 下网也不用遥感装置 , 网绳绑在竹竿上 , 像缝衣服一样 , 从一个个冰洞穿过去 。 网有近千米 , 仅靠渔工不行 , 需借助马力 。 马拉着绞盘转 , 绞盘拖着渔网走 , 日上三竿 , 网便下好了 。 从渔把头“画窝子”到渔郎下网 , 一招一式依据古法 , 再现了旧时天鹅湖冬捕的风貌 。

场面热闹 , 招来了四面八方的看客 , 冰冷的湖面变成热锅 , 攒动的人头像是开锅的饺子 。 人群中 , 贺风波已一把年纪 , 紫红的脸膛刻满岁月的风寒 。 而此时 , 他的眼神格外出彩 , 眼前发生的一切 , 是如此熟悉亲切 , 让他仿佛穿越了时光 。 贺风波家住湖东的四喇嘛营 , 6 岁过继给保定人 , 改姓贺 。 从那时起 , 贺风波逐渐熟悉了捕鱼的套路 。 继父出生在白洋淀渔民世家 , 年轻时漂泊坝上 , 寻着草原湖而来 , 最终选定在圐圙淖边定居 , 凭借打鱼手艺 , 靠水吃水 。 沽源人生在草地 , 几乎都是“旱鸭子” , 守着聚宝盆不会用 , 唯独贺家人会捕鱼 , 就是饥荒年也不缺口粮 。 夏季不必说 , 划着小木船撒一张大网 , 就是几千斤鲫瓜子 。 漳边挖个池塘 , 开条沟渠 , 引来湖水 , 吃不了的鱼就能养起来 。 冬天也不闲着 , 棉花用拨吊纺成线 , 用木板打成结 , 再用猪血煮透 , 一张防腐沥水的渔网就织成了 。 白天织网 , 夜晚冬捕 , 冰面上搭个窝棚 , 窝棚前凿个冰洞 , 洞口边燃一堆牛粪 , 鱼见了亮光就聚过来 , 这时 , 笊篱就派上了用场 , 不多时 , 水桶就装满了鱼 。

笊篱捞鱼 , 自然是冬捕的小把戏 , 贺家人真正的冬捕法 , 是下粘网 , 就像天鹅湖如今上演的这一幕 。 那时的天鹅湖叫圐圙淖 , 冬天比现在冷 , 冰层比现在厚 , 冬捕的装备也更加原始 。 贺家人上冰时 , 腰里系根绳子 , 拴着个脸盆 , 盆里燃着牛粪 , 人在前面走 , 盆在后面跟 , 手指发僵时 , 蹲下来烤烤火 , 继续前行 。 靴子是特制的 , 把牛皮泡软 , 毛朝外缝成筒子 , 里面贴脚塞上干水草 , 结实、保暖、防滑 , 美其名日“水砂子” 。 手脚暖和了 , 干起活来就利索 , 凿冰、穿竿、引绳、下网 , 一气呵成 。 勤劳智慧的贺家人 , 在圐圙淖谱写了坝上人冬捕的完美序曲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