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多伦共生|“老土地”说:我与多伦路共生的七十年( 三 )


通过左联馆、街道组织学习 , 请专家给我们上课 , 再加上我的延展阅读 , 我对多伦路文化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 并把我所了解的多伦路传递给来听我讲解的人 。 2021年正值建党100周年 , 四月最忙碌的时候我一天讲解两次 , 每次一小时左右 。
居民|多伦共生|“老土地”说:我与多伦路共生的七十年
文章图片

丁沪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主播讲多伦路 。 图片来源:左联会址纪念馆
来听讲解的受众很多 , 包括文化工作者、解放军、学生、科学工作者等等 。 在讲解时 , 我会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精准发力 , 为此打造了三个版本的内容——《建筑可欣赏》《故事可倾听》《经典可阅读》 。
要讲“硬的”我就讲建筑 , 多伦路是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 而建筑是石头做的史书 。 要听多伦路的故事 , 我就讲景云里、左联、赵世炎故居和周恩来早期在沪的秘密据点 。 左联相关的部分 , 我与左联会址纪念馆公教部相互配合 , 合作得很愉快 。 而《经典可阅读》可以把受众的思维带出多伦路的物理空间 , 鲁迅的《文化偏执论》、茅盾的《子夜》、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等 , 根据受众的需求讲经典 , 才能真正把多伦路的要义传递给大家 。
每次带队讲解 , 我都会重新备课 , 这也是受了我当老师的父亲的影响 。 有些讲过的东西 , 时间久了会淡忘 , 还有一些具体的历史细节 , 不能讲错 , 都要有可靠的出处 。 有时听讲人提出疑问 , 我的回答不够贴切 , 回家还要再做功课 。
讲解的过程中 , 编故事非常要紧——什么素材放在哪里?要怎么编得有趣?有趣的故事是敲门砖 , 因为如果不把人吸引住 , 很难把背后的思想、理念推给受众 。 比如 , 我把燕山别墅里曾经住过的历史名人故事提炼为“一二三四”——一句口号 , 二张面孔 , 三人之局 , 四大名臣 , 这样朗朗上口 , 从受众那里获得了不错的反馈 。
就是在这样不断学习和琢磨的过程中 , 我对多伦多的认知一下子打开了 。 以前对多伦路的记忆也很有趣 , 但是角度不同 , 层面不同 , 现在我再和其他老土地们谈起我们生活的地方 , 我更厉害了 。 七年讲故事 , 是个苦差事 , 但志愿者的经历也给我带来了馈赠 。 现在在多伦路上闲逛 , 我思考的都是 , 还能如何展现多伦路的不同切面 , 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深刻 。
L形多伦路的转角处 。 布强华 图
不仅是我 , “邻居”也有相似的感受 。 多伦路边的长海医院今年来听完讲解后感叹:原来我们在隔壁也不知道多伦路!
多伦路不长 , 从头走到尾也不过十余分钟 。 听我讲解多伦路 , 也不过一个小时 , 可一旦听讲人回去之后阅读了经典著作 , 进行思考 , 一定能刷新认知、得到更多的体悟与收获 。 让情怀得到升华 , 注入理性 , 情怀就“高级”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