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这个位于塘河之畔,素有温州“小台湾”之称的绝美村庄,你知道在哪里吗?( 四 )


过去 , 在鲍岱村两棵大香樟树旁边有间碾米厂 , 生意非常兴隆 , 四里八方来碾米的船只一直排到塘河外……据89版平阳县县志载:1949年8月 , 平阳首创公营平阳县电力厂 , 兼营碾米 。 1950年 , 县府分别在县城大巷和万全鲍岱两处 , 创设隶属于公营电力厂的第一碾米分厂和第二碾米分厂 。 1951年县府批准中国粮食公司平阳支公司接管鳌江和平米厂 , 改建为国营和平米厂 。 1952年 , 电力厂和两个碾米分厂划归县工业科管理;碾米厂改称地方国营平阳第一、第二稻谷加厂 。 1953年两个加工厂又划归县粮食公司管理 。  

据笔友薛茂苗回忆 , 年轻的时候曾经听父母说起过 , 父亲曾经在鲍岱碾米厂做工 , 工种是站斗 。 那时生活艰苦 , 父亲经常在晚上下班后打着手电筒从塘河路步行回宋桥杜山头家中 。 记忆中 , 邻村步廊有个叫刘志昌工友与父亲关系很好 。

另据村里九十岁高龄林彩贵回忆:“民国时期 , 由乡贤曹子飞、曹林飞等曹氏兄弟创办 。 记得那年腊月二十七、八 , 碾米厂里工人都休假回家了 。 可有一位农户还来运谷来碾米 。 曹林飞见没工人不在 , 亲自上阵开动机器 。 由于当时穿的是旧时长衫 , 一不小心长袖被机器缠住 , 因此发生了意外事故” 。

岁月悠悠 , 河水长流 。 如今 , 鲍黛两棵大香樟树旁边已经找不到碾米厂的痕迹 , 现原址建起民居 , 由三户村民居住 。 碾米厂的故事成为乡村父老茶余饭后的话题 , 见证了一段难忘的历史 。

明代古榕换新枝距离鲍黛一里许 , 有一小村落名塘桥 , 塘桥民国时期隶属鸣山乡 , 后隶属于万全公社鲍黛村塘桥自然村 , 沿用至今 。
塘桥横跨塘河两岸 , 桥西首有亭 , 亭后有一棵大榕树 , 是无柄细叶榕 , 枝粗叶茂 。 不过仔细一看 , 发现这棵榕树的下部的树干特别粗大 , 也显得十分苍老 , 上面的枝干仿佛年轮要短许多 。 据地方志记载: , 这树约有五百年树龄 。 由于受台风影响 , 只留下部分的树干 。 后来上面的树干与树叶又重新长出来 , 形成今天这般模样 。 站在塘桥上 , 看桥边有亭 , 亭旁边有树 , 树形如伞 。 桥下塘河微波荡漾 , 一叶扁舟悄然地停靠在岸边 , 轻轻地摇动着 。 好一幅水乡风光 , 让人无限遐想 。 恰如清代女诗人范荑香诗中所描绘的:缓步同行过小桥 ,春风吹暖卖饧箫 。 忽惊背后来游客 ,退入垂阴折柳条 。 这迷离旖旎的风光 , 令人有些许陶醉 。
从塘桥沿着北畔塘河路往北走 , 步行三百米许 , 一条大河跃入眼前 , 微波涟涟的河面上有一座长长的桥 。 只见两岸杨柳依依 , 乌桕着水 , 水中倒影有树 , 树影迷离 。 每当晨曦与夕阳西下 , 河上长桥的细长身躯倒映在微波中 , 显得那么清幽 , 那么寂静 。 与高速鲍岱大桥、鲍黛游步道大桥相辉印 。 既有现代化的文明 , 又有古老的恬静 。 北塘河畔----上水礁坑溪水 , 过十八家 , 岭下 , 石塘岭 , 至白岩 , 有来自风门山的溪水注入 , 往北行 , 在河里山附近分别有来自西岙和北山的两条溪水注入 。 到河边和金山之间 , 有来自西桥头之水注入 。 至金山潭 , 分为两支 , 一支向东南行 , 为鸣山河与鲍岱河的部分注入之水;一支转向东北行 , 过老鲍 , 至后林垟转往东南行 , 在小姜垟附近注入北塘河 , 为后林河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