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这个位于塘河之畔,素有温州“小台湾”之称的绝美村庄,你知道在哪里吗?( 二 )



游步道鲍黛大桥东首与之平行并列的是古老的塘河之长桥(1979年重建) 。 跨三大寮河龙口舌段入北塘河口处 。 水泥平板人桥 , 15孔、长105米、宽2.4米 , 高8米 。

鲍岱双樟 , 凌空隔岸虬枝交结在一起 , 似久违的恋人 , 相隔百年才相拥在静谧的河岸边 。 据当地老人称 , 这两棵隔河相望的樟树 , 大的是雄香樟 , 植于清代康熙年间 , 小的也有一百多年的树龄 。 每当夜幕降随时 , 香樟发出淡淡的幽香 , 盈盈溢在大妈少妇的广场舞间 。 据说这两棵香樟是嫦娥带着小白兔 , 留恋人间 , 香囊的香樟种子留下的 。 瞧 , 香樟树下这头青年男女在喃喃私语 , 那头大妈少妇在广场音乐中翩翩起舞 。 当地人认为鲍岱双樟既是吉祥树 , 又是爱情树 。 196O年大跃进 , 大炼钢铁 , 此树差点成为炉里之炭 , 村里一智叟 , 以树杆代替 , 才免于一劫 。

鲍黛鲤鱼潭 , 金虎戏水潭与牛弯潭 , 构成三潭之映月 。 鲤鱼潭在村迤东鲍黛大桥下 , 据说此潭在大干旱的时候 , 也不干涸 。

村迤东半里许 , 塘桥长桥下 , 水潭方圆五里 , 有潭鲤鱼跃之 。 故名鲤鱼潭 。 迤西又有山脚下潭 , 也称山麓潭 , 潭中有一只老乌龟出没 , 又名乌龟潭 。 又迤西二里许 , 有一牛弯潭 。 此潭状如牛弯 。 因名牛湾潭 。 与金山潭(金水牛) , 水牛潭成犄角之势 。

梦鲤游塘河       虎山皆桃源

鮑黛成村史有记载于明代 , 据《平阳地名志》中载:据当地《鲍氏宗谱》载 , 明正统年间(1436-1449)鲍姓族人迁此聚居 , 筑埭蓄水灌溉 , 名曰鲍埭 , 后因“埭”与“岱”平阳方言谐音 , 村名遂成“鲍岱(黛)” 。 只是如今村中已无鲍姓人家 , 为曹 , 夏、冯、王、洪、翁、陈、周、林、朱、支、徐、郑、伍、施、杨等十六支姓氏杂居 。

王姓是明代温州龙湾榜眼王王瓒之后裔 , 迁瑞安蛟其、平阳坑 , 再由民国时迁入鲍黛 。
其中人数最多的曹姓为明代末年由永嘉场迁居于此 。 鲍与棒 , 岱(黛)和袋方言谐言 。 故戏谑为乞丐的讨饭家伙 , 故此 , 民间有传说 , 鲍黛是讨饭人来此安家落户 。
有诗为证:“飛鷗撒浪三千裡 , 暮草搖風一萬畦 。 黛色淺深山遠近 , 碧煙濃淡樹高低” 。

站在鲍岱河鲍黛湾湖畔上 , 望着连绵起伏的伏虎山 , 鸣山月潭、山下方七星潭、鲍黛老虎潭与牛弯潭、塘桥鲤鱼潭、庙头沙龟潭、垟底山前西湖潭 。 七个小村庄依山带水围绕此山 。 犹如七星捧月 。

顺治《平阳县志·舆地》载:“自晋郭景纯之定小治 , 以仙坛、昆山对峙于前 , 鸣山石塘拥障于后 , 故宋令陈容有词云‘前分凤翅 , 后叠峨眉’之句” 。 而俗传左右二山为斗牛 , 鸣山为伏虎 , 言其形胜也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