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和魏璎珞什么关系 叶天士

叶天士辨治眩晕探微叶天士辨治眩晕探微
高 琳, 王佳, 潘立敏, 刘 坤
叶天士为清代名医, 《清史稿》 言“大江南北,言医辄以桂为宗 。百余年来, 私淑者众”。叶天士为温病大家, 于杂病亦擅长, 对于眩晕的辨证灵活多变,源于经典且不断创新 。现据《临证指南医案》 眩晕门16 则医案及《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所载眩晕医案 2 则, 对叶天士辨治眩晕一证的特点进行探讨 。
1 宗《内经》 , 从“肝” 治眩最详《内经》 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 被后世医家奉为治疗“眩晕”之圭臬 。纵观叶氏治疗眩晕医案,从肝论治者最多, 变化亦最丰富 。
1.1 养阴柔肝息风 肝风内动, 耗伤津液, 治宜养阴柔肝息风 。王旭高认为“内风多从火化” , 火热则易伤阴, 阴虚又致风动更甚, 眩晕难愈, 即《临证指南医案》 中之张案云“肝风内沸, 劫烁津液” 而致头晕,喉舌干涸, 治宜生地黄、 麦冬、 阿胶、 白芍等养阴柔肝以治本, 内风自息, 眩晕可除 。
1.2 肝肾并补而息风 肝风动逆, 肝肾两虚, 治宜肝肾并补而息风 。肝肾同源, 水亏则木旺 。陈案中“肝风动逆不熄 。头晕 。” 叶氏予何首乌、 牛膝、 巨胜子、桑葚子、 黑芝麻等补益肝肾以治本, 同时以青果汁、甘菊炭以清热平肝, 因动逆甚, 加茯神以安神 。吴生元教授运用调补肝肾法, 自拟方黄芪果杞汤治疗眩晕效果显著。
1.3 潜镇平肝 内风逆盛, 治标为主, 法宜潜镇平肝 。肝风动甚者, 急宜平肝息风, 止其动逆, 以防变生他病,甚则发展至中风 。王旭高认为“风火炽盛, 草木诸药,不能平旋动之威 。非用石药之剽悍滑疾者, 不足以胜之 。故取重镇介石药为法 。” 张山雷认为“肝火上逆,肝风上扬, 非镇不可”。叶氏在洪氏案中, 以生左牡蛎重镇潜阳, 急治其标, 桑叶、 菊花清热平肝, 穞豆衣、黑芝麻滋养肝肾兼以清热而治本 。
1.4 平肝熄风兼施 相火肝风上窜, 治宜平肝熄风兼施 。相火是寄居于肝肾二脏的阳火, 其携肝风上扰,致眩晕发作 。少阳属东方风木, 内藏相火, 喜条达恶抑郁, 若少阳郁勃, 相火内发, 则少阳风火上旋, 干扰清空 。“某操持惊恐 。相火肝风上窜 。目跳头晕 。阴弱欲遗 。脉左弦劲 。右小平 。” 叶氏认为头晕是“操持惊恐” 所致, 同时伴有“目跳” 之证, 左脉呈弦劲之象, 治宜平肝熄风, 方中天麻、 钩藤、 白蒺藜、 菊花等平肝熄风, 生地黄、 白芍、 牡丹皮等凉肝熄风 。
此法亦开后世名方天麻钩藤饮之先河 。现代研究证实,天麻钩藤饮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高血压眩晕 、良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 、 颈椎病眩晕 中均取得较好疗效 。
1.5 温肾凉肝 《六气解》 中“厥阴风木” 篇言:“水土温和, 则肝木发荣, 木静而风恬; 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 则木郁而风生 。” 高年肾气虚衰,肝风内动, 治宜温肾凉肝 。高年之人, 肾气渐衰,不能健步, 下肢水肿, 同时因水不涵木, 清窍渐蒙,肝风动而头晕, 此时应温肾为主, 凉肝为辅 。李(七三)
案中, 叶天士提出了“温纳佐凉” 的复方之法, 方用都气丸加车前子、 天冬、 建莲丸 。程浩等证实补肾清肝协定方能够改善椎动脉血流, 对肾虚肝旺型颈源性眩晕相关症状的治疗疗效确切 。
1.6 养血和营平肝 “严(四五) 营虚 。内风逆 。心悸头晕 。” 营血不足, 失于濡养, 阳无制化, 上扰清空,故致眩晕, 同时兼见心悸等症 。治宜养血和营, 稍入平肝之法 。药用炒枸杞子、 柏子仁、 三角胡麻、 川斛以治本, 桑叶、 生左牡蛎以治标 。叶氏从肝论治眩晕, 源于《内经》 , 辨证精当,机圆法活, 不拘于一方一法, 每多法合用, 根据虚实偏重, 随证治之 。
2 法仲景, 六经可治眩晕
张仲景在眩晕治疗中多以“痰饮” 立论, 创立泽泻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剂 。叶天士承其精髓,治“痰晕” 从阳明、 少阳入手, 二经同治, 如《临证指南医案》 眩晕徐案中, 用清少阳胆经热之羚羊角、连翘、 豆豉、 山栀子, 和阳明胃经之广皮白、 半夏曲,则火降痰消, 眩晕可除 。又有风木过亢, 气火上升,上干于脑, 发为头眩, 久则阳明失降, 而致厥阴肝木克伐脾土者, 治宜平肝为主, 兼和脾胃, 眩晕自除,叶氏予镇肝汤治疗 。从叶氏医案可以看到, 在眩晕治疗中, 六经之少阳、 厥阴二经是致晕之因, 阳明多为受累之标, 二者多兼见, 治疗时多以治因为主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