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坛是一种方形坛台,并用 社稷坛( 三 )


最北为戟门,明代建筑,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中柱三门之制,后改为五间均为隔扇门 。室内为金龙枋心旋子彩画,室外彩画为金龙和玺 。
清代这里是社稷坛的正式宫门,门内两侧的3个门洞里分别陈列24支大铁戟,共72支 。大戟门的铁戟,是1丈1尺长的“银镦红杆金龙戟” 。将这种金碧辉煌的古代重要兵器,插在朱红木架上,排列于宫门左右,既壮丽,又威严,是封建帝王显示威严的一种陈设 。
戟门南为享殿,又称拜殿,它是一座飞檐斗拱、金碧辉煌的华丽殿堂,明初修建,也叫祭殿或享殿 。该建筑始建于明,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重昂七踩斗拱 。
室外为和玺彩画,室内为金龙枋心旋子点金彩画,殿内为彻上明造,无廊步,歇山角梁与采步金和下金檩相交于垂柱,这是明代无廊殿座的结构特征 。
殿中所有梁架、斗拱全部外露,并彩绘装饰,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案 。该殿是为雨天祭祀而建的,没有雨时,均在殿外坛上祭祀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始建该殿,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
按照典章,社稷坛内不应设飨殿,因为它所祭祀的是土地神和五谷神,土地必须承受风雨霜露以接天地之气,才能生长五谷,所以“社稷之礼坛而不殿” 。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的社稷坛,就只设坛不设殿 。即使偶遇大雨,衣冠和坛台的祭品被雨水淋透,也不敢随便动弹 。
后来很多大臣建议增建一座飨殿,朱元璋怕惹恼了上天,“天地之气”不接,没有建殿,只是改为若祭日逢雨,就在宫内斋宫遥祭 。
明代永乐年间,朱棣在北京营建宫殿坛庙的时候,社稷坛的制度与南京同,只在坛台北面多建了—座殿宇,平时不用,只在风雨时在殿内面向南方的坛台设供行礼,故此取名拜殿,这个仪礼直至清末 。
在该殿之南即为社稷坛 。社稷坛台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方台,四出陛,各三级,总高近1米 。自下向上逐层收缩 。每层用白石栏杆圈围,中间填足三合土 。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 。
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 。坛的四周砌墙,东西南北各辟一座棂星门 。
坛四周建有宇墙,墙顶依方位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砖,宇墙每边长62米,高1.7米,四面均立一汉白玉石棂星门,门框亦为石制,原各装朱扉两扇 。
【社稷坛是一种方形坛台,并用 社稷坛】西南除社稷坛、享殿、戟门外,在内坛墙内还有神厨、神库,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南北并列,之间加建一过厅,其西边内坛墙处开一栱门,通墙的宰牲亭 。
宰牲亭位于坛墙西门外南侧,为屠宰祭祀用牺牲之处 。黄琉璃瓦歇山顶,四角重檐,方形,每边均面阔3间,亭东南有一井亭 。
其外有垣墙一重,接于西坛墙,在北墙正中有砖石结构琉璃发券门一座,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一间,檐下有仿木绿琉璃三踩斗拱 。
外坛墙周长约2000米,天安门内西庑正中为社稷街门,东向,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端门内西庑为社左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 。社稷坛东北门在午门前阙右门之西,原为黄瓦三座门 。
拜殿西南方向,人们便可见到一座八角石亭,名叫“兰亭碑亭”,它原在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处,后来才移到这里 。
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亭内置有兰亭碑 。兰亭碑上刻有曲水流觞图,背面有乾隆写的诗文《兰亭诗》,亭匾名为“景自天成” 。
亭中8根柱子上分别刻有一些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柳公权所作的《兰亭诗》,它们笔锋遒劲有力,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
社稷坛内还有许多古柏,它们大多是明代建坛时所栽,古木虬枝,是祭坛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有一“槐柏合抱”树,是一对槐树和柏树相抱而生,枝繁叶茂,蔚为壮观,为园中别景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