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简介 阿伦特( 三 )


在阿伦特看来,大屠杀的灾难表明,旧有的道德模式已经失效了 。传统的道德学说着眼于习俗、习惯和规则,道德教化就是让人循规蹈矩,能遵守道德规则就是有道德的人 。但20世纪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传统的习俗和规则完全可以被颠覆 。在纳粹德国就出现了这种新的现象:人们依法作恶 。
这里有一个极为严酷的道德困境:遵纪守法可能迫使你作恶,如果想要行善,却可能触犯法律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道德和教化变得自相矛盾 。所以阿伦特发现,道德的真正涵义不是循规蹈矩,而是自己独立做出关于是非对错的判断 。
2.为什么独立判断又很困难?
独立判断,反对盲从 。这个说法很简单,很清晰,但实际上却极为困难 。
首先,“独立”不等于“正确” 。循规蹈矩是有章可循,但如果你要独立判断,就得抛弃对既定规则的服从,自己确立标准,自己给自己立法 。现代性的根本困境之一就是,它瓦解了传统的价值规范,却无法建立起新的普遍有效的价值标准 。所以,盲从当然不行,但你独立判断,就一定能做对吗?谁也无法担保 。
结果,独立判断就成了一件责任风险极大的事 。如果你循规蹈矩,做对了当然好,做错了,你也能很方便地为自己辩护,你可以说“这不怪我,规矩就是这样定的”或者“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可是如果坚持独立判断呢?做对了,那是应该的,做错了,就是你自己导致的 。你没有任何托辞,没办法推给规矩,也没办法躲到“法不责众”的后面,你必须完全为自己承担全部责任 。
所以,保持独立判断,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这个任务太艰巨了 。
3.独立判断,究竟应该怎么做?
对于这个难题,阿伦特也没有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 。但她提出了一条线索,她提示我们:尽管这件事很难,但仍然有人做到了 。那我们就去看看这些人是如何做到的,从他们的身上寻找启示 。
阿伦特提到过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一名普通的德国士兵,名字叫安东·施密特 。他虽然没有多大权力,却尽了自己的力量帮助犹太人逃亡,为他们提供可以逃命的证件和交通工具,最后这位士兵被纳粹逮捕,审判处决了 。
另一个例子是集中营里的一名医生,名叫弗朗兹·卢卡斯 。为了救助奥斯维辛的囚犯,他从党卫军的药房里偷药品,用自己的钱给囚犯买食物,想方设法从毒气室中救下一些人 。战争结束后,他也被送上了审判纳粹的法庭,当艾希曼这样的人在大言不惭地为自己辩护时,卢卡斯医生却认为自己是有罪的,他说他无法从集中营的经历中平复自己 。
阿伦特问道:士兵施密特和医生卢卡斯这样的人,他们与艾希曼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据施密特的朋友说,他是一个寡言笨拙的男人,没有什么哲学气质,也不怎么看书读报 。纳粹审判施密特的时候,他的律师为他辩护说,救助犹太人是为了给国防军保存劳动力,但施密特本人却否认了这个辩护理由,他坦言自己帮助犹太人就是为了拯救他们的生命 。结果施密特被判了死刑 。临刑之前,他给自己的妻子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妻子……请原谅我,我只是作为一个人类来行事,我不想伤害别人 。”
阿伦特认为,施密特和卢卡斯这样的人始终要求“忠实于自己”,他们做出独立判断的前提是,始终保持“与自己相处、与自己交谈的倾向” 。他们选择不作恶,不是为了服从于纳粹之外的某个戒律,而是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作为杀人犯的自己,他们不愿意与这样一个自己共存,为此他们甘愿承受危险、乃至付出生命 。
在阿伦特看来,这种独立判断的典范,在西方思想的源头中就存在,那就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说过“宁可自己遭受冤屈,也不愿行不义”,这样他至少能够与自己和睦相处 。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要求有多么高深的知识,多么聪明的头脑,只是要求你始终过一种自我反思的生活,不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这就是所谓“道德正直 。
阿伦特曾经说,“就各种特殊情况作出判断而言,没有什么恒常的通行标准,也不存在什么确定无疑的规则” 。我们只能在具体的处境中,冒着风险,真诚地去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并为此承担责任 。

阿伦特简介 阿伦特

文章插图
极端之恶是谁提出的阿伦特 。
极端之恶这个词是阿伦特在1951年出版的《极权主义的起源》这本书中提到的,是从康德那里借来的一个术语 。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称谓的集合,在中国又称为名词或科技名词 。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是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 。根据国际标准,“术语”一词仅指“文字指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