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边有座龙王庙?( 五 )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 , 韦太后出资在孤山大规模兴建四圣延祥观 , 原孤山的寺庙如广化寺、玛瑙寺、智果寺等几乎全部迁至葛岭 , 东西两头的龙王庙与竹阁也相继被拆除 。
乾道五年(1169) , 临安知府周淙因几次向西湖龙王祈雨 , 皆有灵验 , 遂在宝石山下重建水仙王庙 , 并在庙的东屋恢复原孤山三贤堂 , 供奉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三贤 。 西湖三贤与西湖龙王作为西湖的守护人与守护神 , 离开孤山后在此相会 。
“三贤”中白居易、苏东坡对西湖的意义至关重要 , 可以说没有白、苏二人 , 就没有后来的西湖 。 西湖原本是个由海湾演化而成的潟湖 , 后又变成天然湖泊 。 经长期源流泥沙的注入和葑草的蔓生 , 西湖湖底不断变浅 , 如不定期治理 , 就将成为沼泽 , 最终变成平陆 。
古代许多湖泊 , 如余杭的临平湖、萧山的临浦湖、宁波的广德湖等 , 有些面积比西湖大数十倍 , 但由于沼泽化 , 最终遭人为围垦而湮废 , 唯有西湖留存至今 , 实乃先贤之功 。 白、苏作为守护和治理西湖的代表人物 , 为后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垂范作用 。

白居易治理西湖 , 将西湖水成为杭州人生活、灌溉和航运之源泉 。 他兴筑了一道从钱塘门外的石函桥 , 到武林门外的湖堤 , 扩大了西湖的蓄水量 , 以利秋旱时灌溉农田 , 百姓称之“白公堤” 。 自此以后 , 西湖成为杭州民生之根本 , 历代屡次得到有效整治 , 摆脱了沼泽化 , 使之得以存世 。
白居易治理西湖后 , 过了两百六十七年 , 苏东坡第二次来杭任职时 , 近半个西湖又严重淤塞 , 淤泥上荒草丛生 , 有人甚至提出不如填湖造田 。 而苏东坡深刻意识到西湖对杭州百姓的重要性 , 他上呈《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 , 力主西湖不可废:“杭州之有西湖 , 如人之有眉目 , 盖不可废也 。 ”朝廷许之 , 于是苏东坡组织数万民众开启了浩大的西湖疏浚工程 , 不仅挽救了西湖 , 还留下了风景如画的苏堤 。

白、苏二人对杭州西湖的感情之深 , 有诗为证 , 白诗曰:“未能抛得杭州去 , 一半勾留是此湖 。 ”苏诗曰:“居杭积五岁 , 自忆本杭人;故山归无家 , 欲贸西湖邻 。 ”同样 , 美丽的西湖也使两位大文豪写下了许多千古传唱的动人诗句 。 西湖因人而迹显 , 人因西湖而名垂 , 可谓相得益彰 。
三贤堂中 , 白、苏二贤开湖建堤、造梁置闸 , 均有功德于民 , 而林逋隐居孤山 , 潇洒自在 , 似乎没做过什么有功于民的实事 , 为何能与白、苏并列呢?其实 , 林逋在孤山种梅养鹤、饮酒作诗 , 其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古代士人的终极目标 。
孔子认为“莫春者 , 春服既成 , 冠者五六人 , 童子六七人 , 浴乎沂 , 风乎舞雩 , 咏而归 。 ”这种人生的自由状态 , 就是其最终志向 , 这对中国古代读书人影响很深 。 孤山屹立于西湖中 , 自古远离俗世 , 清高孤傲又博学多才的林逋隐居于此 , 成为孤山的代表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