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特点和分类 散文的特点

“挺大的人,何必说小姑娘似的话”
——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
【散文的特点和分类 散文的特点】作者:于祎(单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系)
自1921年6月《晨报》副刊发表周作人《美文》倡导写作“叙事与抒情”的“艺术性”美文开始,一百年间,不同时期的散文各有特色 。同时,什么是散文、何为散文的审美规范等话题被反复探讨,20世纪50年代的“笔谈散文”、90年代“大散文”与“文体净化”之争都属于文体之辩 。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平缓发展与90年代的急剧变革,散文的文体地位得以提升,但“散文美学”体系中有不少问题需要厘清,其中关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就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话题 。
散文在强调抒情之外,应有更开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表达
从古典文学时期开始,中外都将文学按类型划分,即体裁 。美国文学理论家阿伯拉姆指出:“体裁被看成是一套基本的成规和法则,它们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总被作家和读者通过默契而共同遵守 。”中国现代散文借鉴外来资源,并继承明清小品文的写作风格,形成自己的审美规范 。
现代散文诞生以来,“抒情性”“自叙传”等文体特征在散文创作和理论表述中得以确立 。同时,被划分到散文类中的通讯、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分别独立 。“抒情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部分,并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 。如散文研究学者林非所言:“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它主要是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 。”散文和诗歌被等同视为抒情文学品类,情感性成为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 。

散文的特点和分类 散文的特点

文章插图
史铁生《我与地坛》在景物描绘、精神臆想、隐喻表达背后,升华出一种超越现世苦难的终极情怀,受到读者欢迎 。图为史铁生在地坛与师友交谈 。资料图片
但是,过分倚重抒情也受到了质疑 。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 。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 。即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 。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 。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感伤主义 。我觉得感伤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 。情感是散文的根本性要素,可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开掘 。
一些散文理论家从纵深方向探讨散文的可能 。刘锡庆将散文中的自我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现实生活层”“情感层”“性灵层”“心灵层”“生命体验层”等 。楼肇明则提出“复调散文”理论,认为散文表现的维度应该更丰富、复杂 。理论论述表达的是期望,散文破局有赖创作实现 。
甩掉“小摆设”的标签,营造出纯正的“散文味”
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 。其中,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散文与新世纪的非虚构文学拓宽了散文的主题表达和艺术空间 。前者在个人话语与公共领域之间找到衔接点,扩大写作领域;后者寻求散文与其他文体技巧之间的沟通,开阔了艺术视野 。
文化散文将历史意识引入散文,赋予散文文化的品格 。承载千年大历史是读者对文化散文的最初认知,由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开拓 。今天,文化散文已不囿于大历史书写,引申出众多向度,比如红色文化、女性文化、生态文化、乡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家族文化等 。梁衡政治人物散文系列、马丽华走过西藏散文系列,还有王充闾《沧浪之水》、贾平凹《老西安》、朱鸿《夹缝中的历史》、筱敏《女神之名》、杨献平《生死故乡》等,都是代表性作品 。文化散文以宽阔的视野,潜入历史深处,寻找与现实时空的结合点,强化散文的文化内涵、精神品格和思想意蕴,凸显时代价值,散文变得越来越“厚”了,越来越有味道了,越来越耐读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