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佛爷说
职场中的微歧视现象普遍存在,这些行为往往以玩笑或酸言酸语诋毁受害者等形式出现 。它们看似细微且稀松平常,却会给受害者造成极大的情感和心理创伤 。而那些选择直面微歧视的人还常会被冠上“小家子气”“过于敏感”等标签 。那么组织该如何根除这种问题?
文章插图
微歧视往往是一些无意间排挤或贬低受害者的言行,这种看似细微、稀松平常的行为已经成为管理研究与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 。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日渐提高(仅在过去两年中,谷歌中“微歧视”一词的搜索量就翻了一番),还举办了非常多旨在引起大众注意的DEI(多元化、公平性与包容性)研讨会,但微歧视问题在少数群体员工中依然普遍存在,并且会在无形中成为许多DEI工作的阻碍 。
职场中,针对女性、少数族裔和LGBTQ群体的微歧视普遍存在 。这些行为往往以玩笑、在会议中不给发言机会或酸言酸语诋毁受害者等形式出现 。或许你曾见过这种情形:某位女士提出了一个想法,但随后这个主意却被记作了某位男同事的功劳 。这种事例在工作场所比比皆是,而且给我们想要留住的人才构成的伤害会不断累积 。经常遭受微歧视的人更容易感觉自己遭到了排挤,产生疏离感,并最终离开自己的团队和组织 。
开启中英双语对照阅读↓
笔者二人过去都曾探讨过偏见和排挤问题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实现性别多元化的负面影响(在该领域,女性高管占比依然太低)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我们对STEM领域女性高管遭遇的微歧视问题进行了探究 。在此过程中,我们对各类组织或领域中“友军”(在对抗微歧视方面)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 。
职场中的微歧视都有哪些表现形式
我们发现,无论身份、专长,在STEM领域,女性最常碰到的微歧视包括如下三种:
1.否定受害者的能力 。此类微歧视表现为质疑、贬低女性技术能力的言行,例如将女员工的工作重新分配给其男同事;要求女员工的男同事为其他同事或客户答疑解惑(即便该女员工是相关领域专家或项目负责人);在绩效评估期间公开质疑某人的技术能力 。
2.对受害者视而不见 。此类微歧视表现为打断女性发言以及在会议或见面会上完全无视其存在,爱答不理 。
3.用“煤气灯行为”及言辞淡化或否认女性遭受的性别歧视 。此类微歧视表现为,同事告诉女性说“你所遭遇的情形并非性别歧视” 。她可能会给出其他解释,比如“他没有性别歧视、他和每个人都是这样”或者“你不觉得自己在这件事上有些太过敏感了吗?我压根都没注意到” 。
频繁遭遇此类看似无害的“打击”会给当事女性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负面情绪反应(如沮丧、悲伤)、认知过载(如感到不知所措)和过度补偿行为(如感到需要不断“证明”自己或自己确因相关遭遇而受到了伤害) 。此外,随着时间推移,反复接触此类行为会使许多女性在情感上感到疲惫、沮丧 。许多受访人表示,为弄清这些敌视行为背后的意图和意义,自己耗费了相当多的认知能量,许多人对是否要与侵害者进行对抗感到十分纠结 。
日积月累,这些负面影响最终会导致许多女性对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工作能力产生怀疑 。事实上,我们发现,反复接触微歧视最终可能会导致合格、称职的女性员工不愿继续留在STEM领域或从事该领域的工作 。
微歧视何以如此盛行
在大家对微歧视的认识日益提高的背景之下,这一问题为何仍然无法得到根除呢?首先,大多数微歧视都发生在细微之处,因而很难发现 。其次,大多数DEI培训都是一次性活动,虽是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但却缺乏发现、解决微歧视问题所需的持续性,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也存在不足 。
因此,微歧视日渐盛行,俨然已经融入日常工作、企业文化之中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要由受害者来承担发现微歧视行为、教育侵害者的责任,这样会给受害者造成极大的情感和心理创伤 。
正面对抗侵害者可能也会给受害者的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为那些选择直面自己所遭受的微歧视行为的人员常会被冠上“麻烦制造者”“小家子气”“过于敏感”或“利用自己的少数身份牟利”等标签 。
事实上,研究表明,正面对抗可能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如果进行反抗者是受害者本人的话尤其如此 。考虑到个人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人的人脉和关系,许多受害者选择保持沉默也就不足为奇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一声不响这样的词语有那些
- 现在那些地区能用电信4g
- 大点的汽车保险公司有那些
- 古镇|一条老街一段沉淀,那些历史洪流中留下的千年老街,你去过几条?
- 评课用语不足与建议 评课用语
- 盘点投诉淘宝店铺那些事!
- 很久以前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
- 安慰死者家属长用那些词语
- 天猫开店都需要那些费用?需要多少钱?
- 带饼的成语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