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独 不欺暗室 卑以自牧 含章可贞什么意思 君子慎独

本文是对刘宗周“慎独”学说所做出的一种省思 。刘宗周之学并非是一种主观唯心的学说,其对“慎独”理论的发展在宋明理学之中有重要意义 。他将本体与工夫合一,将理气相统一的论述为人在主体意义上发展心性,培养个体道德自觉提供了指引 。如其学生黄宗羲所言,在儒者人人言慎独之中,唯刘宗周得儒家真义,因此研究刘宗周的慎独之说,对于省思个体的工夫涵养与内在道德,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

君子慎独 不欺暗室 卑以自牧 含章可贞什么意思 君子慎独

文章插图
“慎独”是中国古代许多学者的重要关注点,在刘宗周的慎独之学以前,对这一概念就有过诸多阐释和论述 。慎独首先出现在《大学》《中庸》中,后受到汉唐之后的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所重视 。慎独并非是一种唯心的自我修养方法,在对其义理的阐发之上,各家是各有所见,因此慎独概念至今看来对个体心性的塑造也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
明清思想家黄宗羲先师刘宗周的慎独之学说尤为推崇,他说道,“先生之学,以慎独为宗”,“儒者人人言慎独,唯先生始得其真”(《明儒学案》《蕺山学案》卷六十二) 。在他看来,只有其师刘宗周所建立的慎独学说,才可称之为得到儒家真义,才是“圣贤之学”的精髓之所在 。考察刘宗周为慎独所注入的独特内涵,有助于个体在主体意义上培养自由心性,避免外在干扰,对心、性二者及其关系的省思,也能使个体更好地把握儒学内涵,养成君子之气 。
一、慎独之源 “慎独”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大学》、《中庸》之中,其意为在独处无人觉察时,仍需谨慎地使用自己的行为合乎一定的道德准则,此为儒家传统的道德修养论 。
君子慎独 不欺暗室 卑以自牧 含章可贞什么意思 君子慎独

文章插图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中庸》之云,从性、道、教一体的角度阐述人不能片刻离开道,因此君子应该把慎独作为修身的要义,应该在独处之时保持谨慎,心怀戒惧 。《大学》之中言慎独,则是从诚意之处阐发,即不自欺,做到对已诚实,且要保持意念的端正,方可安心自在 。所以此二者皆为告诫人在独处时应当时时反省自身,需谨慎行事,以达到高度自律的境地 。
而朱熹在对《四书集注》之《大学章句》注及《中庸章句》注中,也对“独”的含义作了如下文字注解:“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给出了对于“独”的一种观点 。刘宗周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将本体论意义注入其“慎独”理念,把“独”的意义本体化,所以“独体”含义,亦即精神中的自我意识,不受外物的干扰而能够保持内在本心 。
从宋明理学的发展来看,对慎独概念解释的走向是比较明显的,由客观唯心主义发展至主观唯心主义,后又发展至唯意志论的观点 。但是在刘宗周的学说之内,并非可视其为唯心的,因为他不仅指出具体的培养个体道德修养的方法,还将理论提升发展至关于人的内在价值和规范个体行为的学说 。
君子慎独 不欺暗室 卑以自牧 含章可贞什么意思 君子慎独

文章插图
二、慎独义理之阐发慎独理论是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刘宗周提出慎独理论之始,仍然只是将慎独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他审视了“独”与“心”之间的关系,将这两者进行联系,并陈述慎独就是要“明人心本然之善”(《刘子全书》卷四十) 。但是晚期他也在此意义上丰富了这一学说,将本体与工夫进行统一,将理气进行了统一,这以论述就与前人对慎独的理解区分开来,因此即便是人人言慎独之上,刘宗周也能够阐释出其精髓 。所以在思考这一理念之时,要分析本体与工夫的统一以及理与气的统一,才能对其有深入的理解 。
君子慎独 不欺暗室 卑以自牧 含章可贞什么意思 君子慎独

文章插图
1.本体与工夫之统一宋明理学家经常使用本体与工夫这对概念,理学代表朱熹将“理”作为事物本体,看作先于气的存在,又将“居敬穷理”当做工夫,通过其来认识事物的本体 。而在心学家看来,此种过程却是对本体与工夫的割裂,其这二者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王守仁就认为“良知者心之本体”以及“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传习录》上,《王文成公全书》卷一),而“致良知”为工夫,“工夫不离本体”(《传习录》下,《王文成公全书》卷三) 。因此在此意义上,朱熹的观点体现了客观唯心的本体观与工夫观,王守仁则是鲜明的主观唯心的本体观与工夫观 。朱熹和王守仁对本体与工夫的不同态度,反应了两者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所持有的观念差异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