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的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

虎兕于柙
社稷之臣
陈力就列
危而不持
持危扶颠
扶危济困
龟玉毁椟
季孙之忧(成语)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变起萧蔷
萧蔷(典故)
既来之则安之(成语)
【季氏将伐颛臾的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名言)
《论语·季氏篇》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今译】
季氏,又称季孙氏,春秋时鲁桓公子季友的后裔,鲁国贵族季氏三兄弟控制了鲁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把持鲁国的朝政,国君完全成了傀儡 。季氏三兄弟将要兴兵去攻打邻邦颛臾(附庸于鲁国的一个小国,相传是伏羲之后,风姓,故址在今山东费城西北) 。






辅佐季氏的孔子弟子冉有(求)、季(子)路,他们二人当时是季氏的家臣,他们俩一同去拜见孔子,试探孔子对这一情况的想法,告诉孔子说:“先生,季氏将对颛臾国用兵、采取军事行动了 。”






孔子批评他们说:“冉求呀!我看这怕是你的过错吧,这难道不是你的责任吗? 那颛臾,从前是先王封他做祭礼蒙山的主祭人,周天子让他主持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四十里)祭祀的,再说它现在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它是鲁国的臣属啊,为什么还要派兵讨伐它呢?”






冉有辩解,季氏伐颛臾,与己无干,说:“这是我们主公季孙大夫自己的主意,是他想要去攻打颛臾,我们俩本来都不赞成去攻打 。”






孔子指出冉求、子路不能制止季氏伐颛臾所应负的责任,说:“冉求呀!从前一个有名的史官周任说过这样的话:‘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尽自己的力量去履行职务,不能这样做,就不要就其职位,实在做不好的话,就辞职不干 。’(孔子用比喻指责冉有他们失职)这就如同一个辅助盲人的人,如果瞎子有了危险,当盲人面临危险,但他的助手不去扶持;瞎子跌倒摔跤了,但他的助手不去搀扶,那么还用这个辅助瞎子的助手干什么呢?你们是季氏的辅佐人,为什么让他这样做?
“况且你的话实在是错了,凶恶的猛兽(老虎、独角的犀牛)从笼子中逃跑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占卜时用的龟甲、祭祀时用的玉器)坏在匣子里,当事人难道就没有过错吗(比喻是说,管理这些东西的人不能不负责任) 。






冉有解释,季氏伐颛臾,是为了替子孙消除后患,说:“现在的颛臾,城池坚固,又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季氏的私邑)很近 。如果不趁它弱小的时候早去攻占它,将它征服,日子久了,将来一定成为后代子孙的隐忧 。”






孔子斥责说:“冉求呀!(孔子一再呼唤“求”,可以想见其严厉之色),君子厌恶那种想做某事却又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不承认自己贪心,而非要编个诳言,硬要另找借口掩饰的人(孔子极端厌恶这种编造借口,不说老实话的人) 。
“我听说,有国的诸侯、有家的大夫,不怕财富少,却怕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怕人民稀少,却怕不安定 。因为财富分配均了,也就无所谓贫穷;上下能和睦,彼此团结共处,就无所谓人民稀少;上下既相安无事,安定了,那么境内就没有倾覆之患 。做到了这样,如果有远方的人还不归顺,那就再修仁义和礼乐的政教来招引他们来 。他们已经来归服了,既然招来了他们,就让他们安心生活下去,安定下来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