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龙江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中( 二 )


产品|龙江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中
文章图片

桦树皮钥匙扣、胸针
产品|龙江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中
文章图片

《三色花敦葫芦》
【产品|龙江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中】坚守中的革新
黑龙江有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尽管受空间限制 , 这里无法一一陈列 。 不过 , 非遗传承人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 在作品中融入黑龙江本土文化元素 , 使传统与时尚碰出火花 , 赋予龙江非遗更精彩的生命力 。
馆内进行展陈的鱼皮、桦树皮、狍皮的“三皮文化” , 在表达白山黑水间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生活细节的同时 , 还衍生出各类实用产品:古朴典雅的毛衣链、造型各异的钥匙扣、时尚精美的中国结鱼皮挂件……吸引了很多喜欢文创产品的年轻人;桦树皮画传承人根据展馆的整体风格 , 现场创作的《雪域塞北》 , 采用天然的桦树皮 , 手工修形后与油彩进行搭配 , 描绘的是雪乡的场景;满族刺绣被广泛用于服饰、手提包、胸针、旅游纪念品等方面 ,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 , 还以黑龙江冰雪景观为主题 , 表现出银装素裹、幽径飘逸的冰雪世界;海伦剪纸不再局限于一张纸上的模样 , 还被运用到冰箱贴、家居摆件等 , 创意之下诞生出无比巧妙的美物,让人爱不释手;作为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 , 文字拓片是用宣纸和墨汁将器物上的文字清晰地拷贝出来 , 由其衍生出来的杯垫、桌垫、餐垫等文创产品黑白分明 , 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奥秘 , 值得人们驻足凝神 。
展销中心工作人员告诉采访人员 , 从展馆开门纳客至今 , 几乎月月都会有团体来到这里参观 , 近距离感受龙江非遗的别样魅力 。 而这些换新颜的老手艺、老物件 , 由于其独特性和观赏性 , 成为很多外来游客购买伴手礼时的首选 。
产品|龙江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中
文章图片

服饰展示区
延伸平台激发民众参与感
岁月不居 , 时节如流;弦歌不断 , 薪火相传 。 目前 , 我省共有42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 , 429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 , 已成为非遗保护成果展示的重要载体和呈现方式 。 这些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菁华彰显了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 。 在这里展出的非遗作品以点带面 , 不仅展示出龙江非遗的无限魅力 , 更让今人没有理由不去保护和传承这些精髓 。
“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 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 。 省非遗展销中心是展现我省历史文化的窗口之一 , 但它又不同于传统博物馆 ,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精神层面、‘活态性’的实践过程更具文化感染力 。 ”宋雪傲说 , 每周末以及节假日期间 , 这里都有麦秸画、糖塑、葫芦烙画、剪纸、布艺、桦树皮画等相关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展示 , 看似高深莫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触手可及 , 吸引着大量市民参与体验 。 而这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以及推广传承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 形成“非遗展示——观众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的良性循环 , 令非遗展示中心传承功能发挥到极致 。 “归根结底 , 这里是一个平台、一个导览 , 它应当有更广阔的延伸 , 成为我省非遗传承传播、展示展演展销等工作的起点 。 接下来 , 我们还将借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大节假日 , 主动走进社区、走进校园 , 通过展示展演展销等活动 , 激发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 。 利用有效宣传展示促进平台销售功能 , 为我省非遗传承人搭建进市场长期有效的端口 , 将古老、珍贵的非遗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 ”宋雪傲说道 。 (文/摄 采访人员 刘欣)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