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龙江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中

罕见的北方渔猎民族技艺 , 空灵莫测的萨满文化形式 , 色彩斑斓的关东民俗风情……极具地域特色、突显生活艺术的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在这片沃土之上代代传承 , 散发出瑰丽风采 。 如今 , 璀璨的龙江非遗已不再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 , 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正通过一件件立意精巧的创意作品 , 花式解锁传承之路 。 日前 , 采访人员来到位于哈尔滨市满洲里街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 , 探寻岁月濯涤的龙江非遗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与传统对接 , 与时代共振 。
产品|龙江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中
文章图片

布老虎
产品|龙江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中
文章图片

黑陶及木雕工艺品展示
尽显龙江非遗之美
到访过博物馆商圈的游客和市民 , 也许对紧邻省博物馆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并不陌生 。 从外观看 , 它的外侧墙体与牌匾装饰端庄大气而又不失古韵 , 让人忍不住想要向里多看几眼;走进展销中心 , 新中式装修风格又为这里增添了一份素雅 。 虽然总面积只有145平方米 , 但信步其中却别有洞天 , 令人眼前一亮 。 金漆镶嵌工艺产品精美绝伦 , 麦秸画作品栩栩如生 , 木雕拓片、鱼皮画、剪纸、渤海靺鞨绣工艺品等各种非遗作品让人应接不暇 。 在这里 , 包括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等非遗项目类别在内的千余件龙江非遗产品 , 正以生动的姿态展现着龙江非遗的丰富多彩 。
正对展销中心入口处 , 一个被玻璃罩包裹展出的葫芦状传统漆器甚是引人注目:精致的肌理和质感散发着浓浓的古风遗韵 , 在灯光的折射下 , 泛出柔和的光泽 。 “这个作品名为《三色花敦葫芦》 , 它用葫芦本体作为胎体 , 经过25道髹漆、打磨、抛光等工序 , 历时4个月完成 。 ”省非遗中心副主任宋雪傲向采访人员介绍 , 据历史考证 , 大漆工艺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 金漆镶嵌作品所独有的厚重历史底蕴 , 也使其成为馆里最受欢迎的非遗作品之一 。
沿着“三皮技艺”“传统酿酒技艺”“刺绣技艺”等展示区踱步前行 , 采访人员发现这里好似一块吸铁石 , 将多元、包容、创新的龙江文化精神聚集于此 , 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龙江非遗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 也让人由衷佩服非遗匠人的绝妙技艺 。 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申报项目)的望奎皮影戏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 。 而此刻 , 精美绝伦的皮影人被装裱起来悬挂在墙壁上 , 人物造型逼真 , 色彩明艳 , 彰显着巧夺天工的雕镂艺术;获得我省旅游纪念品金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麦秸工艺作品《东北虎》 , 通过抢丝技术 , 粘合制作而成 , 东北虎形象立体逼真 , 连最细微的毛发都根根分明 , 令游客惊呼“神奇”;国家级非遗项目渤海靺鞨绣作品《戴虎头帽的孩子》用70余种用色制作而成 , 作品表现出中国传统的虎头帽与世界品牌的碰撞;佩戴有头饰、胸前有铜镜和铜铃的鄂伦春族的萨满服饰 , 是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关扣妮”生前最后一件作品 , 不仅极具民族风情 , 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和传承价值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