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山东: 做活“非遗+” 保护文化生态

1月10日是农历腊月初八 。 一整天的时间里 , 山东省潍坊市各级公共文化旅游场所推出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 从传统腊八粥的熬制、二十四节气主题讲座 , 到腊八相关民间技艺展示等 , 受到群众好评 。 潍坊市临朐县中学教师何超盈说:“近些年 , 关于民俗文化的展示越来越多 , 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党委、政府对文化生态愈发关注 。 ”
过去几年 , 齐鲁大地以保护非遗为核心 , 对山东省内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形态及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 。 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 , 既保护非遗 , 也保护孕育发展非遗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 全社会初步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
科学保护夯实基础
文化生态跟自然生态一样 , 是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领域 。 只有物质的丰盈 , 没有文化生态的绿水青山 , 人民的精神世界势必枯燥无味 。 近年来 , 山东各地从基础工作着手 , 保护文化生态 。 一方面 , 建立机制 , 推动梳理本地文化遗产资源;另一方面 , 创新手段 , 对现有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 , 实现与现代审美的对接 。
2021年10月 , 根据《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有关规定 , 山东新设立了黄河文化(东营)生态保护实验区、泉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孙子文化(惠民)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 至此 , 山东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量达到13个 。
新设立的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的济南市、东营市、滨州市均在山东黄河流域 , 当地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 , 具有鲜明地域特色 , 文化生态基础良好;非遗资源丰富 , 存续状态良好 , 已经成为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非遗传承有序 , 传承实践富有活力、氛围浓厚 。 当地政府重视文化生态保护 ,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非遗保护传承的制度和措施 , 并取得一定成效 。
传承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 , 也是非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山东健全非遗项目科学管理体系 , 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认定和管理制度 , 把具有突出价值和鲜明特色的非遗项目列入各级非遗名录予以保护 。 同时 , 制定各级非遗保护规划和代表性项目保护计划 , 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和保护单位责任 。 制定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基本规范 , 开展项目存续状况评测和保护绩效评估工作 。 制定分类保护的规范标准 , 建立非遗保护工作考评制度 , 动态管理调整保护责任单位 , 建立健全非遗项目监督、检查机制和退出机制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