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座皖南老屋,“移民”了

北京市|一座皖南老屋,“移民”了

文章图片

北京市|一座皖南老屋,“移民”了

文章图片

北京市|一座皖南老屋,“移民”了

文章图片

北京市|一座皖南老屋,“移民”了


文/渔舟唱皖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纪录片 , 讲述的是一座徽州古建筑漂洋过海 , 在大洋彼岸重生的故事 , 内容不长 , 却让人感慨唏嘘 。
今天 , 我就简单叙述一下 , 希望能给不了解那段往事的人带来一点感悟和思考 。
1997年盛夏 , 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一个名叫黄村的徽州古村落很热闹 , 一群美国人和中国工人们正在小心的拆除一座古屋 , 当地人从来没有见过那么拆房子的 , 因为那群大鼻子连古屋门前的一颗小石子都不放过 , 通通做好标记 , 打包带走 。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 , 这座名叫“荫余堂”的老屋“出息”了 , 因为它们就要去美国了 。
在徽州 , 和爷爷以及爷爷的爷爷出生在同一间屋子的情况并不少见 , 同样 , 荫余堂也有着200多年的历史 。 明清之际 , 徽州人大量外出经商 , 逐渐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商帮——徽商 。 在外发了财的徽州商人们对回乡建屋始终保有很大的热情 , 他们对房屋的追求并非大而广 , 而是小而精 , 在一座占地并不广大的建筑中设置卧室、中堂、贮藏室、天井、鱼池、马头墙等各种建筑元素 , 同时对竹、木、石等材料的使用和镂刻使其更具艺术价值 , 徽州人将其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建筑巧妙的结合到了一起 。

【北京市|一座皖南老屋,“移民”了】荫余堂是由黄村的本地富商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 , 取“荫求祖荫 , 余祈富余”之意 , 到上世纪末 , 已近200年历史的荫余堂传至第三十四代黄姓子孙手中 。 此时的黄姓子孙早已在外开枝散叶 , 而荫余堂也年久失修 , 早已无人居住 , 即将面临被拆除的境地 , 但一个美国女人的出现给荫余堂带来了另一种可能 。
南希·波琳 , 美国汉文化学者 , 曾留学中国学习艺术史 , 对汉文化非常热爱 ,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曾到徽州游览 , 白墙灰瓦的徽州古建筑给其留下了深刻印象 。 回到美国后 , 南希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镇塞勒姆迪博物馆工作 , 并担任中国馆的主管 。

上世纪末 , 随着中美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紧密 , 南希萌生了一个将一座徽州古建筑整体搬迁到美国的想法 , 中美隔着辽阔的太平洋 , 将一座建筑整体迁移到美国 , 从经济成本角度来看无疑是天方夜谭 。 但南希 , 并不那么认为 , 将一座中国古建筑搬迁到美国 , 其产生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