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青海自媒体采访行?】杨秀珍:未曾懈怠,也将不遗余力( 二 )


雪归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的文学作品逾百万字 , 作品集先后由作家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 , 她先后两次获得青海省政府文学艺术奖、青海青年文学奖 , 并获得文学之星称号 。 她的以脱贫攻坚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风雨磐石》 , 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扶持项目 。 《高原乡土的多重叙事》《关照底层现实的悲悯和呐喊》《悲情的临时工》等多篇关于雪归作品的评论文章在《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文艺报》《青海日报》等报刊发表 。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后雷庆锐认为 , 雪归用绵密的情感、细腻的文笔、扎实的民间文化资料积累 , 构筑了属于青藏高原地域文化的一座心灵之塔 , 河湟谷地成了她笔下一个巨大的文化意象 , 高原乡土的文化底蕴是雪归表现乡村人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切入口 。 雷庆锐发表在《光明日报》的评论文章《高原乡土的多重叙事——浅论雪归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中指出 , 雪归的作品善于捕捉流贯其中的高原农民的民族性 , 探索蕴含特定时空民间精神的诸多指向 , 具有自觉的民间土地的生根意识 , 并以此融构了高原农民生活的坎坷与丰富 。
广州新华学院中文系教授王宝琴的《雪归小说中的底层情怀》一文 , 以学院派批评注重学理的缜密与严谨 , 从整体上梳理了雪归小说的人物类型 , 以“底层情怀”这一特定观察角度探析雪归的小说在青海女性作家写作中的独有价值 。 她认为 , “雪归以自己的切身体验为依据 , 从社会变革和体制的角度叙写乡村的苦难、小人物的命运 , 表现出一种焦心的忧虑和痛苦的承担与抗争意识 。 在这样一个经济席卷一切和消费主义逻辑无所不在的时代 , 其作品所产生的灵魂的惊悸、苏醒以及感动 , 对于新世纪青海女性文学来说 , 颇为难能可贵 。 ”这篇近五万字的文学评论收入《青海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 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晓林认为 , “雪归是用自我切肤的人生体验经营文字的 。 她自觉地将目光聚焦于社会变革转型时期 , 那些脱离了生活的原有轨道 , 为了生存颠踬奔波、苦斗挣扎的下岗职工、农民工等人群 , 冷峻审视身居底层的人们面临何去何从选择的彷徨、困惑与无奈 , 细心挖掘掩藏在这些卑微生命中人性的生存意志和依然葆有温度的人性光芒 。 ”刘晓林指出 , 雪归如此持久地凝视这一群体 , 是与其长期游走在体制内外的坎坷经历密不可分的 , 某种意义上讲 , 写作之于她 , 是自我经验的淬炼 , 她直面当下生存境遇的文学立场 , 她的“在场”性质的写作姿态 , 使她在众多沉湎于牧歌式的乡愁和缠绕在历史记忆的文学创作语境中显示了独特性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