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小学 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二 )


板书:V=abh
【学情预设】有些学生理解这两种量之间的转化关系是有障碍的,可借助课件演示或反复实物操作帮助他们建立表象,逐步理解 。
4.迁移类推,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
(1)师:大家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与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情预设】学生想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也会想到正方体的体积也是长、宽、高相乘;还有学生会想到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应是三条棱长相乘 。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体验数学严密而巧妙的逻辑推理关系 。
师: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怎样表示呢?用你喜欢的方式来书写,同桌互相交流 。
【学情预设】多数学生能正确表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许多学生选择用字母来表示公式 。
师生一起交流归纳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
板书: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
(2)理解a3 。
师:a3读作“a的3次方”或“a的立方”,一起读一读 。
师:a3表示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a3表示3个a相乘 。部分学生可能将a3与3a混淆,教师注意引导区分 。
【设计意图】3次方是新一级运算,学生第一次接触,通过读、写、算加深意义的理解 。
三、理解应用,巩固提高
课件出示教科书P30例1 。
(1)观察图形,从图中读出数学信息 。
师: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已知条件?
(2)分析并计算 。
师: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体的体积呢?
(3)根据公式完成计算并检查 。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解答,但单位容易出错,应及时提醒 。
【设计意图】给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计算方法 。
四、深化理解,统一公式
1.学生自学教科书P31内容 。
思考:什么叫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怎么求?正方体呢?为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表示?这个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
2.汇报自学收获 。
师:通过自学,你们知道了什么?
课件呈现内在联系 。
结合学生的汇报,归纳: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就是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
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学情预设】学生能理解“底面积”是什么,但少数学生对“为什么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还是有疑惑的 。
【设计意图】用自学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发现并理解体积计算公式的实际含义 。五、实践应用,内化知识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31“做一做” 。
【学情预设】多数学生能正确列式计算,在应用中理解巩固 。
2.解答课前提出的问题:怎样知道苹果醋饮料箱、肥皂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自主解答后展示交流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计算长方体体积和计算正方体体积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引导学生思考所摆的长
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本节课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通过“做一做”的结果来看,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2~33“练习七”中相关习题 。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加深对体积意义的理解 。
2.进一步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会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3.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
?教学难点
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学准备
课件 。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落实基础
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口答,课件显示答案 。填一填 。
二、以题为例,巩固基础知识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2“练习七”第6题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