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的近义词 规矩的近义词( 二 )


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
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
3、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
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
或《水浒传》故事 。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
新颖有趣 。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6):写过年前的准备 。介绍了从腊八到除夕之
前人们的活动和习俗 。
第二部分(7~12):写过年时热闹的情景 。
第三部分(13):写热闹欢乐的新年眨眼之间就过去了,人们
又投入到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中 。
【规矩的近义词 规矩的近义词】

问题归纳:
1、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答: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
放鞭炮、守岁,来写新年的热闹 。从“味、色、声”的角度进行了全
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透过“万不得已” “ 必定”等词语,
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浸润
着传统美德 。


2、 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
春节的 。
答:课文第3自然段写了小孩过春节要做的基建大事,过年是孩子们
最盼望的日子,因为在这段日子里,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吃,尽情地玩
儿,作者把这些事情说成是“大事”,写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欢喜和对春节
的期盼 。


课文主题:
本文运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
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
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体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的认同和喜爱 。


课后习题答案:
1、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
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 。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
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
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


2、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
例: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
守岁 。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


3、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
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
闲在:清闲自在 。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
《过年》这篇短文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
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 。
《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
特忙,迎新送旧,忙围炉的年饭 。重点描述一家人在这一天的忙碌,字里
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


《北京的春节》中的除夕则是赶做年菜,穿起新衣,贴对联、年画 。除夕
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 。文章语言通
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
序 。


课外拓展:
与“春节”有关的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王安石《元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高适《除夜作》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