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沙漠里遇见你们,真好( 二 )


巴州尉犁县营盘古城的文管员包尔热大叔 , 也是在没水没电没信号的地方看守 , 每个月必须在工作站住半个月 , 自己骑摩托车在戈壁沙漠里几十公里回家拉水 。 我们的车队半道上碰见他 , 尘土飞扬中 , 这个骑摩托的人没戴头盔护目镜 , 像一个浑身土白色的兵马俑突然出现 。
也许常年孤独的工作 , 他们都很羞涩 , 不善言辞 。 但是 , 他们对待手里的钥匙 , 都很严肃认真 。
自学成才的讲解员高大姐
高景莲是若羌县米兰遗址的文保员 , 河南人 , 家里穷 , 听说新疆地广人稀好活人 , 1994年来这里打工做文保员 , 骑着自行车每天在方圆四五十公里的遗址里巡视 。 她说她一来就喜欢上这里 , 看到遗址里出来的东西 , 就想哭 。 她的本职工作不包括讲解 , 但她喜欢 , 自学成了讲解员 , 米兰遗址是旅游景点 , 她的讲解网上出名了 , 还带出了好几拨儿徒弟 。 文管所还允许她在遗址附近开辟了果园 , 种枣树 , 若羌枣也能给她带来收入 。 她的儿女们都在别处工作 , 劝她别干了 , 她舍不得 , 她知道墙垛口上的红柳是不是老样子 , 她会告诉你用铁锹在这沙漠戈壁往下挖十几厘米就是泥土 , 说明这里不久之前还是一大片耕地 , 她清楚这里曾经是米兰河经过的地方 , 上游还有碧蓝的湖水……
奇异的“大耳朵”——罗布泊
在沙漠中 , 对于生命的遇见 , 总让人格外感慨——除了人 , 还有胡杨、红柳和小鸟 。
罗布泊原来是一片湖 , 它的卫星照片像一个巨大的耳朵 , 一圈一圈干涸的印记 , 忠实地刻下了孔雀河尾端罗布泊逐年死亡的年轮 。
小河墓地的命名者就是最早的发掘者贝格曼 , 1934年那里还有一条河 , 罗布人的墓葬地在一个高坡上 , 挨着河水 , 有个小码头(到今天 , 那个小码头的木构架还保留在墓园边) , 贝格曼就把这里叫小河墓地 。 随着气候变化和上游人口越来越密集 , 孔雀河逐年后退 , 到上世纪70年代 , 孔雀河彻底断流 , 罗布泊成为戈壁和沙漠 , 人们撤离了罗布泊 , 这里成了无人区 。
胡杨和红柳依然留守 , 胡杨在水大的地方就拼命长叶子 , 刷啦啦 , 树影婆娑 。 在水少的地方 , 叶子就缩小 , 针状 , 干干的 。 干死后 , 胡杨还能倔强地站着 , 风把它的血肉一点一点剥离 , 剩下筋骨一样的枝干 , 杵在荒漠上刷存在感 。
红柳都是抱团生长的 , 根系发达 , 能固守住一大坨泥土 , 顽强地吸吮泥土里的点滴 。 狂暴的风抢夺它脚下的泥土 , 它的失地一点一点扩大 , 直到干死 。 风把它脚下的泥包一年一年雕刻成雅丹地貌 。
【胡杨|沙漠里遇见你们,真好】罗布泊里的原住民还有麻雀、蜥蜴和不知名的虫子 。 我们在罗布泊里露营 , 晚上扎帐篷的时候 , 小虫子爬进爬出 。 早起 , 篝火灰烬堆边 , 一只小鸟蹦跳着找吃的 , 看上去像是麻雀 , 但颜色略浅 。 我把小鸟照片发给伊弟利斯老师 , 伊弟老师说 , 这不稀罕 , 他们在小河墓地考古发掘的时候 , 成群的麻雀每天都来找吃喝 。 麻雀是从几十公里外的塔里木河飞进来的还是罗布泊里的常住户?如果是每天飞进来 , 没吃没喝 , 为啥呢?如果是常住户 , 就是罗布泊干涸之后它们还留在这里 , 进化出了找水特长 , 成为罗布麻雀?是个谜哦 。 留着吧 , 大自然的试卷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