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路|西南三千里

三、诸教授的选择
“湘黔滇旅行团”还没有公布之前 , 原本有许多人建议叫做“步行团” , 但校方认为“旅行团”比较符合实情 , 虽然后方交通工具极度缺乏 , 而凡有舟车可以乘用时 , 仍尽量避免步行【蔡孝敏《旧来行处好追寻:湘黔滇步行杂忆》 , 张寄谦编《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记实》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9年12月 , p214】 。
还有人猜测 , 把师生步行迁校称作“旅行” , “似乎是想淡化途中的艰险 , 有意给‘小长征’增加一层相对轻松的色彩 。 ”【闻黎明《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小长征”述论》 , 《抗日战争研究》 , 2005年第1期】 。
相关布告贴出之后 , “临大”同学之间打招呼的方式从“去不去昆明”变成了“是步行还是走海路” 。 1938年2月4日那天晚上 , 长沙电闪雷鸣 , 还下了冰雹 , “乒乓之声 , 不绝于耳 。 而同学皆于雷电雹雨之下 , 暗问旁人‘步行乎?海道乎?’”【董奋日记】 。
学校负责全程费用 , 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求学的后顾之忧 。 大多数教员走的是海路 , 也有部分教授受当时广西省主席李宗仁的邀请 , 借道广西桂林 , 再从镇南关(今友谊关)入越南 , 再乘火车转昆明 。 善于健行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穆据说已被推为旅行团队长 , 赶上广西方面派来接诸教授的车 , 他向往桂林至阳朔的山水 , 就辞去队长一职 , 改步行为乘车【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998年9月 , p202】 。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直到2月2日还在日记里写“计划步行” , 最后也决定乘车经桂林去昆明 。
【海路|西南三千里】闻一多1月30日致信妻子 , 说马上要去照相 , 以备护照之用——此时他还计划走海路 , 两天之后的2月1日 , 他致信哥哥闻家骥 , 说决定改步行 , “此间学生拟徒步入滇 , 教职员方面有杨金甫(杨振声)、黄子坚(黄钰生)、曾昭抡等五六人加入 , 弟亦拟加入 , 因一则可得经验 , 二则可以省钱” 。 到了2月11日 , 他致信父母 , 又说“复虑身体不支 , 故决定采第三线……借此得一游桂省山水” , 而2月16日 , 闻一多致信父亲 , 说前一封信说乘汽车经桂林赴滇 , 因费用过巨 , 仍改偕学生步行【《闻一多全集·12:书信·日记·附录》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1993年12月 , p313—319】——看起来闻一多先生最后一刻才加入旅行团 。
最终参加旅行团的有11位教师 , 校方由此组成辅导团 , 以南开大学教务长、教授黄钰生为主席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