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向绿而生”蓬勃发展( 二 )


追赶需要速度 , 湖州开启了“粗放奔跑”模式 。 机器的轰鸣声带动湖州GDP一路快赶:2003年GDP为488.97亿元 , 2007年达895.94亿元 。 青山变成矿山 , 工业废水流入太湖 , 太湖蓝藻爆发 。 那时的湖州 , 不仅“守着太湖没水喝” , 还因为满目芦苇和荒滩 , 没有路通到这里 , 名曰“湖州”却“不见湖” 。
追赶 , 该寻找怎样的路径?这道难题困扰了湖州人十多年 , 该不该沿着老路走下去?
当时 , 湖州对于南太湖是否要关停工厂搞旅游业 , 正举棋不定 。 “关停搬迁工厂需要大笔资金 , 更何况关了之后当地财政税收会大受影响 。 ”时任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旅游发展局副局长李东民回忆说 。
南太湖 , 巨变由此开启 。
万顷碧波再现梦里水乡
太湖治理有多难?这里河流密如蛛网 , 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99条 , 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7个 。 哪条河、哪个湖不达标 , 都有可能影响太湖水质 。
治水千头万绪 , 湖州应该怎么干?
痛定思痛 , 不破不立 。 一场铁腕治污的生态“革命”席卷南太湖:投入6亿元拆除“湖鲜街”;投入20多亿元关闭太湖沿岸的水泥厂、印染厂等涉污企业;投入100亿元力推清水入湖;在全国首创“四级河长制” , 近万名“河长”履职治水;腾出低效用地3.9万亩……一系列措施 , 只为确保“一泓清水入太湖” 。
提到南太湖 , 不得不提河长制全民治水 。 德清县钟管镇启动“民间河长”竞聘 , 长兴县在全国率先推出“河长制” , 安吉县西苕溪护水队主动负责巡查西苕溪沿岸企业偷排等污染行为 , 湖州市农村“家庭护水公约”实现全覆盖 。 目前共有各类“民间河长”、河道志愿者2.52万名 , 护水成为老百姓的行动自觉 。
水岸同治 , 综合发力 , 南太湖治污还做了很多 。 统筹推进太湖水域、弁山山体、溇港湿地、森林资源和城乡人居环境的整体保护和生态修复 。 推进矿山整治和山体复绿 , 发布全国首个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 。 实施“污水零直排”工程 , 全面清除太湖围网养殖1000余亩 , 高标准建设生态拦藻软围隔 。 落实太湖十年禁捕退捕政策 , 整体推动1600余户太湖渔民上岸定居 。
宋良良是这场行动的受益者之一 。 “过去捕鱼 , 遇到刮风下雨 , 不仅生命安全没法保障 , 收入也不稳定 。 ”宋良良说 , 实施渔民上岸工程后 , 自己的收入来源更有保障 , 通过参与当地的渔业养殖合作社 , 收入也更加多元化 。
治水非一日之功 。 集中式治理后 , 如何保障常态化治理?关键在长效机制 。
湖州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培育创新动力、厚植赶超优势 。 探索形成的“五未”土地处置+“标准地”改革 , 在全国推广;首创的“能源碳效码”实施企业能耗动态监测跟踪 ,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深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 , 先后取得30余项全国率先或试点成果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