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罗新:如果年轻时接触了旅行文学,我的人生或许会改变( 四 )


我事先也做了一些其他的准备 , 包括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 , 每天行走一段路程 , 下午四五点钟就停步休息 , 在旅馆洗个澡换身衣服 , 坐下来开始写个几小时的笔记 , 记录下今天的所见所闻 , 这也是为后来成书做准备工作 。
但是 , 等我真正行走的时候 , 我发现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 首先 , 每天到了驻足处时间上已经很晚了 , 此外一天步行二十几公里是非常疲惫的 。 一开始 , 我还能坚持一大早就出发 。 中国古代的长城地带是最美的地方 , 拥有茂密的森林 , 空气也很清新 。 后来 , 到了早上我还是感到很疲乏 , 那时候的太阳也很晒 , 我在心理上非常抗拒 , 不想出门 , 四周环境也变得单调 , 全部都是黄土 。 对年轻人来说 , 睡一觉体力就能恢复 , 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 , 身体上的恢复没有那么快 。 所以我就这样慢慢地做笔记 , 前期的笔记写得很细致 , 后期的笔记比较简略 , 有时候先睡一觉起来 , 再匆匆忙忙写几行字 。 甚至到旅行的最后几天 , 我都没有写笔记 。
历史|罗新:如果年轻时接触了旅行文学,我的人生或许会改变
文章图片

《从大都到上都》 , 作者:罗新 , 版本:新星出版社2017年11月 。
现在回想起来 , 我觉得这主要是对自己的身体情况预估不足 , 中间如果有时间休息两天就好了 , 遗憾的是我的行走计划时间上安排得非常紧 , 行走结束之后马上还有出国的行程 , 每一天的行走都不能停下来 。 所以 , 我在文字里表达出了这种身体上疲劳殆尽的感受 , 这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阅读上的折磨 , 但是我觉得这能真实反映我的旅行感受 。 我开始理解那些我读到的国外作家的游记 , 他们真是在极其艰苦的绝境下完成了那些写作 , 我的跟他们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 我也特别能理解了他们写作时 , 抒发痛苦的时候往往非常克制 , 这既是对读者的体谅 , 也是不允许自己在这方面停留太久 。
每个人的写作方式都是不同的 , 千万不要去模仿任何人 , 你只能把自己表达出来 。 我就是一个研究历史的 , 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上 , 比专业外的普通人士稍微强一点 。 古往今来 , 有些人在歌颂长城的巍峨壮丽 , 另外一些人则在描写长城建筑让人望而生畏的一面 , 我不想迎合这种文学传统 , 更想展示长城的另外一面:生活在长城地带的边缘人物 , 那些长城内的蒙古人 , 以及长城外的汉人 。 在出发前我就做了资料上的准备 , 有计划性地接触这些人 , 和他们交流 , 尽量向读者展现出这些不被关注到的人群的生活 , 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 。
新京报:在《从大都到上都》这本书中 , 你提到自己通过这段行程完成了“从旅游者到旅行者”的转变 。 在你看来 , 考史行走和古代人的探险、现代人的旅游有什么区别?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