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罗新:如果年轻时接触了旅行文学,我的人生或许会改变

北京大学教授罗新从年轻时就爱旅行 ,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 罗新并没有打算把这行走的经历和感受写成游记 。 在专业研究的机缘下 , 罗新阅读并喜欢上了旅行文学 。 罗新认为 , 徒步行走拉近了他与当地的距离 , 由此获得了一种更平等的观察视角以及同当地人的相处之道 。
“侍从常向北方游 , 龙虎台前正麦秋” 。 从北京的健德门为起始 , 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明德门为终点 , 是元代皇帝往返大都与上都之间的辇路 。 每年初夏时节 , 皇帝便会离开元大都 , 来到草原上的开平城避暑 。 皇帝巡行路上的盛况在文人的诗词曲赋中多有提及 , 但关于这条辇路的历史研究还有不少亟待细究辨明的地方 。
北京大学教授罗新 , 一位专研中古史和边疆民族史的专家 , 在华发之年 , 沿着这条古代辇路北行 , 经龙虎台 , 过居庸关 , 行黑谷 , 越沙岭 , 背着行囊 , 徒步四百五十公里 , 最终抵达了上都 , 完成了十五年前的夙愿 。 “我 , 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 , 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罗新在《从大都到上都》中的自我发问 , 成为了他坚持走完这段艰辛旅途的终极动力 。
虽然从年轻时就爱旅行 ,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 罗新并没有打算把这行走的经历和感受写成游记 。 在专业研究的机缘下 , 罗新阅读并喜欢上了旅行文学 , 这给了他写作《从大都到上都》的勇气和灵感 。 今年他又担任“远方译丛”主编 , 向国内读者引介了一批优秀的西方旅行文学作品 。 谈及旅行的意义 , 罗新认为 , 徒步行走拉近了他与当地的距离 , 由此获得了一种更平等的观察视角以及同当地人的相处之道 。
历史|罗新:如果年轻时接触了旅行文学,我的人生或许会改变
文章图片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10月29日专题《山海故人》的B04版 。
“如果年轻时接触了旅行文学 ,
我的人生或许会改变 。 ”
新京报:作为一名历史学者 , 你最初的考史行走是从何时开始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考史行走和历史行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罗新:我原来是中文系的学生 , 本来是希望自己能够写几本小说 , 往作家的方向发展 。 但后来我发现自己没有编故事的能力 , 特别是读那些故事编得特别好的作家 , 比如金庸 , 我觉得自己一辈子也不可能有这种本事 , 把一个庞大的故事能编得像他那么好 。 再比如说《权力的游戏》原著的作者 , 这也是一个封闭的历史世界 , 但你需要在这个历史世界中把每一个人都设计好 , 我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 而我并不具备 。 于是 , 我在24、25岁的时候转身投向了研究真实世界的历史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