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铁牛|唐玄宗时期铸造的黄河铁牛,单个重达40吨,为何要露天放置?( 二 )


四尊铁牛和四个铁人的总重超过230吨,再加上铁山和铁柱,铸造这些物件,所消耗的铁料非常多,这对唐代当时的国力来说,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开支。据《唐书》记载,建造铁牛和铁人的当年,总共消耗唐代全年产铁量的80%,可见,唐代人为了保护蒲津桥,可谓是不惜血本。
它们都是在原地做模子、烧铁水,并浇筑出来的,依靠当时的运输能力,根本没有能力运送如此沉重的东西。
不论是铁牛还是铁人,做工都相当精致,整体造型圆润饱满,符合唐代人“以胖为美”的审美特征,对一些细节精益求精,身上的线条刚健、柔韧,勾勒出活灵活现的肌肉组织,展现出唐代人极高的制造水平和审美水准。


黄河铁牛|唐玄宗时期铸造的黄河铁牛,单个重达40吨,为何要露天放置?
文章插图

《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俗话又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将铸铁牛安置在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很好的震慑,因此,铁牛和铁人被铸造出来后,被誉为“镇河神兽”,河东河西各分列两组,把固定浮桥的铁链拴在它们身上,它们借助自身重量完全能抵消洪水的冲击力,任凭黄河水在暴雨季节有多么不可一世,也能保证浮桥安然无恙,给通过河两岸的人,提供极大便利。
蒲津铁索浮桥从唐代开元年间开始,一直到元代末年,以顽强的姿态,横跨在母亲河上,见证了黄河两岸600多年的兴盛。不幸的是,在元代末年,蒲津桥因为战火而被烧毁,一代名桥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只留下铁牛和铁人矗立在黄河两岸,见证着昔日的繁华。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约在明朝中期,靠近蒲州城的黄河经历了一次较大改道,随着河岸不断塌陷,铁牛和铁人逐渐被掩埋在泥沙中,再也见不到它们的真容,只能从历史记载里想象他们的雄姿。


黄河铁牛|唐玄宗时期铸造的黄河铁牛,单个重达40吨,为何要露天放置?
文章插图

为了让昔日的“镇河神兽”重见天日,1988年,山西永济县博物馆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消耗一年时间,终于让唐代人的智慧结晶展现在世人面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有些国家甚至提出了合作开发,建造博物馆来保护的建议,被当地政府一口回绝。
发掘出这批智慧结晶后,当地政府只是在黄河岸边修建了广场,把铁牛、铁人、铁柱、铁山等物件,一一陈列在广场,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建造一个功能齐全的博物馆,把它们完整安置。
好歹它们是1300多年前的珍贵文物,这样做,难道不担心它们历经日晒、雨淋、风吹,生锈和腐蚀吗?
这样做,实际上有不少苦衷,山西文物局考古研究专家说出了困扰人们的几点原因。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