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泉州与北京,有哪些相同的文化印记?( 三 )


如今的府学胡同小学总体上分为两个部分,大致可以概括为“左学右庙”,这和泉州府文庙和府学是同样的布局。
开元寺|泉州与北京,有哪些相同的文化印记?
文章插图
顺天府学 孔繁纲 摄 TAKEFOTO供图
顺天府学始建于洪武元年(1368年),当年有个民间传说,元大都时期这里曾是一座寺院,徐达率领的明军攻破大都城后,庙里的住持为了能够保住庙产,便在大殿里供奉了孔夫子的圣像。结果庙产倒是保住了,但从此以后这里就真的作为儒学场所来使用了。府学初建的时候名大兴县学,因为当时北京成为北平府,原大都城的国子监和孔庙被降格为北平府学和文庙。后来明成祖即位后,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元大都的孔庙和国子监恢复了自己原有的地位,大兴县学也被改为顺天府学。永乐九年(1411年)在府学里兴建明伦堂,提高了其地位和功能。永乐十二年(1414年)兴建大成殿,使得这处庙学一体的建筑群更加宏伟壮观。
顺天府学的东南角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丞相祠,这里分为前后两进大殿,分别为过堂和享殿。相传当年文天祥被俘之后便是被囚禁在这里。正是因为文天祥的忠义,祠堂所处的街区,当年也被称为“教忠坊”,在胡同东口,还立有“教忠坊”的牌楼。后来,胡同西口也立起了一座牌楼,根据顺天府学教育的功能,这座牌楼被命名为“育贤坊”,两座牌楼的功能和成贤街的四座牌楼极为类似,只可惜它们没有保留下来。
异曲同工的洛阳桥和卢沟桥
泉州的洛阳桥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它始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至今已经有近一千年的历史。洛阳桥的得名和魏晋时期南迁的汉族有很大关联,彼时随着东晋南渡的老百姓觉得泉州这条溪水周边的景色和洛阳非常像,出于对故乡的思念,便把这条河命名为“洛阳河”,而日后在这条河上架起来的桥,也就被称为洛阳桥。
开元寺|泉州与北京,有哪些相同的文化印记?
文章插图
泉州洛阳桥 新华社/TAKEFOTO 供图
最早修建的洛阳桥是一座浮桥,由于自身结构不坚固,因此常被大风浪冲毁。皇祐年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的这座跨江连海的大石桥,则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之所以能够延续使用这么久,主要原因在于桥体设计得非常合理。在洛阳桥桥身上有非常特殊的分水设施,其形状如船头一样,能够减少河流对桥体的冲击。
无独有偶,北京的卢沟桥也有类似的设计。在卢沟桥桥体的北侧桥墩处,有不少被称为“斩龙剑”的护墩,几百年来一直在默默守护着桥体。永定河曾被称为“无定河”,它时不时就要发几次洪水,尤其可怕的是凌汛。每年冬去春来,冰凌会随着永定河水向下游漂过来,冲击桥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在修建卢沟桥的时候,首先将桥墩设置成了船头状,这和洛阳桥如出一辙。但泉州位于南方,很难碰到凌汛这种情况,因此卢沟桥在设计的时候,在每一个护墩的迎水面,安装了三角铁柱。每到冰凌来临时,这些被称为“斩龙剑”的三角铁柱将一块块冰凌切碎,保证桥体完好如初。这些精巧的设计以及卢沟桥本身厚重的历史积淀,使得它也被列入中国四大名桥的行列。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