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和迪士尼梦说再见,中国文旅能用传统IP讲出好故事吗?( 三 )


英国社会学者艾伦·布里曼在《迪斯尼风暴》一书中,指出迪士尼乐园成功的几大特征:一是主题化,“以故事装扮空间”;二是“混合消费”,包括购物、参观、电影、比赛、餐饮和旅馆等不同层次的消费;三是“授权商品化”,通过IP运营促销商品;四是“表演劳动力”,一线人员进行大量情感劳动。
上海迪士尼今年公布了一组有意思的数据,五年来,其售出了577万个毛绒玩具、250多万枚徽章、440万只汉堡以及约500万支米奇和米妮经典冰淇淋。
反观国内主题乐园,门票收入占了大头,达到80%。
有人欢喜就有人忧。上海迪士尼欣欣向荣的同时,亚洲的其他两个迪士尼没那么乐观。
香港迪士尼连续6年都处于亏损状态。数据显示,香港迪士尼2020年全年收入下跌76%至14亿港币,全财年录得净亏损27亿港币,为开园以来最大亏损。
东京迪士尼2020年实现营收1705亿日元(15.64亿美元),同比下降63.3%,归属于母公司利润为-541亿日元(4.96亿美元),去年同期为实现盈利622亿日元。
外界普遍认为,东京、香港迪士尼营收锐减,上海迪士尼分流被认为是重要原因。
这个也再次说明了超级IP也无法摆脱主题乐园的同质化运营,在迪士尼和环球影城密集的亚太区域,形成了左右互搏的态势,无法避免的虹吸效应正在具有乐园名片的城市间上演。
与此同时,为了争夺更多的城市乐园,不少国际玩家已经在排队进入中国市场,比如乐高、派拉蒙、梦工厂等。
从城市发展来说,中国需要这样的国际名片,以带动区域文旅产业。
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这种中外合资经营模式,及超大投资并非单一把园区门票作为经营目标,更是希望盘活周边文旅产业的和经济的繁荣。
据统计,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迪士尼乐园固定资产投资、乐园消费对上海全市GDP年均拉动分别为0.13%、0.21%,乐园游客在沪消费对全市旅游产业收入年均贡献4.09%。
具有国际号召力的大IP乐园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及对文化消费形态的多元化作用显而易见,这也是国内在不断引进国际顶级乐园的原因。
可喜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的振兴,中国文旅产业开始押宝民族IP彰显文化自信心。
中国文旅开始涅槃陈思诚导演曾说过一句话,“我们内地公司都说要做迪士尼,但是我觉得我们做不了迪士尼,因为我们文化土壤跟迪士尼不一样”。
这句话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做IP在时间及内容上都无法短期内实现,模仿之路行不通,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与美式英雄主义是有冲突的。
事实证明,强大如迪士尼也没办法讲好中国故事。
去年,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在国内遇冷,该片本意是宣扬女性做自己很重要,最终却因东西方文化差异而把片子拍成故弄玄虚不伦不类的奇幻片。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