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把对脉,用好“散寒解表第一方”

麻黄汤作为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的经典方剂,历来有“散寒解表第一方”“辛温解表之祖方”等美誉。散寒解表的方剂很多,什么情况用麻黄汤最合适?要点就藏在脉象之中。今天小编就带大家通过一个脉象特点,掌握如何用好这张“散寒解表第一方”。
方药组成
桂枝|把对脉,用好“散寒解表第一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病机
实寒证(上焦、表实证)。
阴阳盛衰
阴盛。
方解
此方由两部分药物构成。
麻黄苦温,但气多味少而质轻,具有强烈的升散之力,配伍辛温的桂枝,共同升发气血由下达上、由里至表以散在表之邪。杏仁甘温,同样具有升散之力,但升中有降,配合甘平的甘草,共同缓和麻黄和桂枝的升散之力,以避免祛邪的同时过多地伤及津液。甘味的甘草和杏仁,同时具有补益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峻烈的升散之力导致的津液和气的耗伤。
方证
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及无汗等。
方证解读
邪气由表向内侵袭,人体从里(中焦、下焦)鼓舞气血达表抗邪,正邪交争所以出现发热症状。由于正邪交争于表,所以出现头痛、身痛等在表的症状。人体内部气血被调动至表抗邪,所以在里之气血相较平素减少,人体就出现自救的恶寒反应。无汗症状是正邪交争于表,并处于胶着状态,正气仍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将邪气升散出去的表现。
脉证图
桂枝|把对脉,用好“散寒解表第一方”
文章插图

脉证特征
左寸太过(浮紧)。
脉证解读
麻黄汤是六经辨证太阳病的代表方,也是中医治法中汗法的代表方,麻黄汤的脉证,真实地反映了麻黄汤证的病机状态,以左手寸部的浮位最有力为特征。
气血达表抗邪,所以对应于人体体表(上焦)脉的浮位最为有力,同样对应于人体体表的寸部也最为有力,而其中最有力者即为寸部的浮位。
麻黄汤证的患者,平素气血相对是充实的,所以在寸关尺的浮位均为太过脉,仲景书中称之为“脉阴阳俱紧”,就是这个意思。
麻黄汤证的左寸太过脉有一定的特点,即从脉象上表现为浮紧。浮脉代表最有力的脉动在浮位,麻黄汤证的紧脉,在临床中以感受指下左手寸部的脉管壁较厚的拘急为其特征。
临床中,麻黄汤证的左手太过脉可以表现为溢脉,即向上超出腕横纹,仍旧可以候得有力的脉动,溢脉仍旧归入寸部来认识。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