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以退塘还湿、河道治理、新造红树林等方式引湿地入城( 二 )


一些学校把课堂搬进湿地公园,不少家庭的亲子活动变成湿地赏鸟、寻蜻,以至于如今再提及湿地,就连孩子们也能轻松列出一长串“湿地明星”的名字 。
海南:以退塘还湿、河道治理、新造红树林等方式引湿地入城
文章图片

海口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莲花在夏日盛开 。海南日报采访人员 李天平 摄
湿地公园变成生态学堂,五源河是绝对的主阵地 。
这一位于海口西海岸的国家湿地公园,过去几年间,相继成立湿地教育中心、启动公益保护地项目,探索出一条政府、基金会、社会组织、志愿者合力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实践路径 。
截至目前,五源河记录到503种维管束植物、152种鸟类,光是今年便已发现14个物种新记录 。城市与湿地、人与自然到底该如何共处,显然,五源河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
湿地没有“标准照”,这意味着湿地公园的建设也从来不是千篇一律 。
将鱼塘塘坝打开,河道疏浚、连通水系后,在滩涂上种下红树……在海口江东新区,曾被人类养殖行为压迫得几乎快要“喘不过气”的迈雅河、道孟河、芙蓉河,正以另一种方式蜕变为湿地公园,并得以顺畅呼吸 。
不难发现,城市依旧在扩张,湿地已不再“失地” 。
三亚——红树绕城一水牵
依海而兴的三亚,在本地人眼中,却是因河而灵动 。
一道从西北而来,一道由东北而至,两湾碧水呈“Y”字形穿城而过,冲刷出两河三岸的城市骨架 。东、西两河,合称三亚河,交汇又分道,紧接着再次交汇,携手奔腾入海 。
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三亚河对海潮涨落极为敏感,呈咸淡水梯度变化 。其他植物唯恐避之不及,偏偏“红树家族”却安之若素,带着浩浩荡荡的气势,一簇簇、一垄垄地安营扎寨 。
三亚,由此也成为全国唯一在中心城区有原生红树林的城市 。
海南:以退塘还湿、河道治理、新造红树林等方式引湿地入城
文章图片

灰脉褐蜻 。卢刚 摄
红树在城里,让推窗即见湿地成为三亚人的日常 。但如此近的距离,也注定了城市化进程将给这片红树林湿地带来更直接的影响 。过去多年间,一些盲目的填埋、侵蚀,使得红树林“地盘”越来越小,群落斑块严重碎化 。
要发展,还是要生态?三亚有自己的思考 。
2015年,三亚成为全国首个“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城市 。以此为契机,三亚河红树林湿地,这一集森林、滩涂、水域于一体的复合生境,迎来了一场系统性的生态修复 。
一方面,在河岸沿线残次、断带和宜林滩涂地,“见缝插针”地补植各类红树林苗木,将碎片化的林斑一一重新串联;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严控面源污染等举措,全力治理三亚河水污染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