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干春松:世界纷乱,中国为什么能做“擎天柱”而不是“威震天”?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电 题:干春松:世界纷乱,中国为什么能做“擎天柱”而不是“威震天”?
中新社采访人员 张素 张蔚然
中新社|干春松:世界纷乱,中国为什么能做“擎天柱”而不是“威震天”?
文章插图

北京环球影城近期向公众开放,以好莱坞大片为设计原型的变形金刚基地场面火爆。“变形金刚”故事所展现的问题冲突,被认为是电影对现实世界的投射——各国是选择做守护公平正义的“擎天柱”还是诉诸霸道暴力的“威震天”?
尤其是,随着中国国力发展和国际地位上升,一些西方人士在看中国时套用西方殖民时期的逻辑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大,则必然要通过对外行使霸权获取超额利益,中国也不会例外。
中国为什么能做“擎天柱”而不是“威震天”?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干春松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以跨越中西的眼光解读为何“胸怀天下”的中国却敢言“永不称霸”,不认同“国强必霸”。
中新社|干春松:世界纷乱,中国为什么能做“擎天柱”而不是“威震天”?
文章插图

资料图:游客在北京环球影城变形金刚主题区内游览。中新社采访人员 易海菲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从古至今,“胸怀天下”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和秩序的理解。中国为何能形成“天下观”并传承至今,历史上中国搞过霸道霸权吗?
干春松:拥有数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中国一直秉承“协和万邦”的理念。支撑这种理念的是中国人的“天下”观念。“天下”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就被广泛使用,不仅包括地理和制度上的“天下”,也包括价值意义上的“天下”,依托儒家对和谐秩序的价值体认,认为不同的文明之间可以通过文化传递而实现共生共存。这种价值也体现为“王道”对于“霸道”的矫正。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观念是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当时的各城邦国家,在逐鹿中原过程中,更注重以更高的文明令人“心悦诚服”地“远者来,近者悦”,来建立一个共同体,这也是儒家“天下观”的源头。
不难看出,中华文明的演进方式与西方早期在地中海等地出现的文明不太一样。从埃及、罗马到波斯,这些文明很大程度上以“取代性”为特色。儒家则强调“共存”,很多民族在中国的土地上,互相吸收融合,实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
儒家思想摒弃“霸权”“霸道”,主张超越国和家的“天下为公”愿景。儒家的天下理想不否定“国家利益”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合理性,但不能将“国家利益”视为终极性的价值,而是追求人类共同利益的“天下”目标。
天下秩序从来不基于统治疆域的大小,而是建立在道德示范性的仁政秩序。从历史的维度看,霸权霸道绝不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世界观”,中国所走的绝不是“国强必霸”之路。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