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中华文明的命运之战:动荡的秦汉帝国生命线( 四 )


如在黑河下游的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就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军事工事,这里在历史上叫做居延塞,鼎鼎有名的居延汉简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因为这里扼守汉代疆域至内蒙古高原的腹地,早期的丝绸之路也从这里经过,加之这里生态良好,水资源丰富,自然会成为汉帝国首先考虑要防御的地区。
同时汉武帝时期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戍边计划,将大量关中地区的汉人移民至今天甘肃与新疆的土地上进行屯垦。
但是一味地征伐与军事行动必然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晚年的汉武帝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自此汉代与匈奴的战争才得以暂时的平息。
从战国农牧业交错带形成以来,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生产方式文明的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对于这两种强盛且不同形态的文明而言,唯有战争与攻伐或许才是制胜之道,对河西走廊与河南地拉锯战式的争夺,成为了这一时期两大文明征伐的焦点,而长城则成为了隔开农耕与游牧文明间人为的军事屏障。
当战争爆发后失去土地资源的民族则希望重新夺回土地,于是新的反击再次上演,这样一来两种文明就形成了长期相互对峙的状态,长城也就是在这样大背景下形成的。在这种大争夺的时代,贯穿于黄土高原至河西走廊北部的农牧交错带就必然成为一条无法平静的前线。
数不清的力量拉扯着这条线前后挪动,而多变的农牧交错带,又牵动着早期中华文明的命运。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中国国家地理》(甘肃专刊上),2016年第1期。
2.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3.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4.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5.满志敏:《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第6期。
6.史念海;《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7期。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