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杯池|吴佳燕:她们,从小镇出发

text":"吴佳燕:她们 , 从小镇出发来源:《长江文艺》 | 吴佳燕2022年10月18日09:38
方言是一个人的胎记 。 尽管黄茜在她的小说中用到的四川方言并不多 , 我还是从她的文字气息中辨认而出——那种熟悉的氛围、语调、地方色彩以及充满年代感的“回忆杀”就像我们纸上的接头密码 , 让我倍感作为老乡和同龄人的亲切 , 以至于我读她的小说 , 可以摆脱多年的普通话语境 , 完全用四川话读 。 黄茜的出道时间不长却出手不凡 , 于她而言 , 漫长的蓄势与厚积薄发才刚刚开始 。 她最初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记者 ,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采写了不少有分量的文章 , 给了置身恐慌中的人们极大的安慰 。 后来我才知道她还是诗人和译者 , 翻译了不少萨拉马戈的著作 。 2017年 , 黄茜在《长江文艺》发表了她的小说处女作《流杯池》 , 如一匹黑马闯入文坛 , 清新、氤氲而有辨识度的文风引起关注 。 201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雨镇》还被《新华文摘》转载 。 加上本期的这篇《余志远和夏知坤》 , 黄茜出手的三篇小说都给了《长江文艺》 。 可以说 , 《长江文艺》见证了小说家黄茜的成长和成熟 , 亦可以清晰瞥见其小说创作的变与不变 。 如个人叙事风格的建立 , 如果说《流杯池》多少还有对张爱玲小说的某种模仿痕迹 , 《雨镇》《余志远和夏知坤》已经建立起了精雕细琢、绵里藏针的个人风格;如小说叙事感的加强 , 单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 。 “流杯池”是个有美感和内涵的景点名字 , 却和小说的人物故事不沾边;“雨镇”营造了一种潮湿而惆怅的氛围与情绪 , 让人想起庞德的诗歌《地铁车站》;《余志远和夏知坤》却是很实的题目 , 直接让人物前台亮相 , 故事性和命运感凸显 。
城镇是中国社会结构最基本的单元和最重要的一环 , 有点类似于城乡接合部 , 上通县城和都市 , 下接广袤的乡村 。 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中 , 无数的城镇链接起城乡也被城乡撕扯 。 城镇凝结了中国最普遍而复杂的社会人情 , 因此城镇叙事也成为大多数作家创作的一个切口 。 小镇是黄茜写作的原点和文学的乡愁 。 它不是经济发展模式下被打造的景观化、商业化的特色小镇 , 而是充满地方性和年代感的、自然的、人文的川南小镇 。 黄茜视角内转 , 尤为关切的是浸润着个人成长经验的小镇气息和女性情感 。 她和笔下的女性一起从小镇出发 , 通往维系体面与改变命运之路 , 也通往广大深邃的未知与可能 。
做旧或可视作黄茜小说的一个技术 。 写作需要在回望中前行 , 我们也都到了怀旧的中年 。 做旧便是怀念旧时光、追求年代感而做的设计 , 不仅有老物件的衬托 , 还有用旧瓶装新酒 。 这与一代人的成长记忆相关 , 更有作者本人的趣味和偏爱 。 把时间置后 , 让故事、人物褪色 , 对现代故事进行古典风格的加持 。 一方面是缓慢闲适的旧时光和具有年代感的旧事物 , 一方面是穿梭其间的新旧人物 。 朦胧诗、邓丽君歌曲、83版《射雕英雄传》、供销社、收购站、茶馆、湿漉漉的青石板路 , 就像一幅传统的小镇烟村水墨画 。 黄茜擅长写小镇女性 , 尤其是旧式的年长的女性 , 徐太太、吴秀珍、夏知坤都是经历丰富而又心高气傲的女性 , 情态的不动声色之下内心翻滚而终未冲决 , 年轻女性丁木子反而有些面目模糊 。 黄茜小说的故事时间大都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 , 却写出了一种民国小说的精致、细腻和蕴藉 。 她对女性服饰、吃食、心理的细节描写 , 2001年丁木子第一次到上海姑妈家拜访的情形 , 都让人恍惚走进了张爱玲的小说 。 黄茜的小说又绝不仅是向张爱玲致敬 , 而是有自己的匠心、经验与认知:每一个人物都是携带着自身的性格与故事从记忆深处走来 , 每一个现实中人又必将被时光做旧成为过去的面影 。 这交叠远去的故事与人心呵 , 就像一帧帧具有时间纵深感的黑白照片 , 又像小镇这从古至今的雨水与潮湿气息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