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为什么他是最懂旅行的人( 三 )


《我是谁?》
[美
段义孚 著
志丞 刘苏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3-8
他的家世显赫 , 段祺瑞是他的叔祖 , 他的父亲段茂澜是一名外交官 , 周恩来是他父亲的中学同学 , 也是当时在南开中学最亲密的朋友 。
这些关系所带来的自信让段义孚在国外的求学和工作中 , 哪怕遭遇种族歧视和偏见 , 也不会产生太大伤害——这一点似乎和他在亲密关系上的情况正好相反 , 尽管他在多年之后才意识到这种特权所带来的便利 。
1951年6月 , 段义孚在牛津大学的毕业照 。 (图/段义孚自传《我是谁?》)
他将这一章起名为“世界舞台和公共世界” , 并且形容自己的人生是“从童年的公共世界迈向了成年的私人世界” 。 但童年的公共世界对他来说却“不是那么真实的” , 在开始谈论个人时 , 他说:“我感到自己终于可以聊一些与人类相关的 , 能同大家共享的话题了 , 这些话题都超越了那个虚泛的自我 。 ”
在接下来的讲述里 , 你能更为直接、强烈地获得共鸣 。
“害羞的人 , 不爱交际的人 , 或者像我这样被古怪的追求抑制了社交需要的人 , 或许更应该投身于大自然 。 不容易适应环境的人容易把情感寄托于动植物身上 , 因为动植物不会对人有成见 。 但即使是动植物也不是绝对可靠的 , 因为生物也会形成群体;许多动植物都有社会性 , 它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会有歧视、包容和排斥的现象 。 最后 , 可能只有待在无机物的环境中 , 例如沙漠、冰山 , 人才能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
晚年的段义孚 。 (图/段义孚自传《我是谁?》)
你看看 , 这是什么绝世大I人 , 害羞到将社交对象从人退到自然 , 从动植物退到了无机物 。
“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 , 无论是冰、沙漠、海洋还是城市 , 都缺少一点人类的温暖 。 它们的吸引力更多的是精神和想象 , 而不是身体的需要和渴望 。 这些景观要么人烟稀少 , 要么与人无关 , 即使城市 , 也是几乎空无一人时才让我喜爱 。 ”段义孚在他的学术专著中 , 聊希腊神话也聊中国古诗词 , 聊热带雨林也聊迪士尼乐园 , 而私人偏好上 , 他避开那些热闹的、充满生气的场域 , 青睐的是这样一种空旷 。
但段义孚又并不是一位超然物外的人 。 他坦言自己的敏感和孤独 。
(图/unsplash)
和带着孩子的朋友大卫去大峡谷的路上 , 大卫鸣笛超车后 , 段义孚会在这片扬起的尘土中感到孤独 , 甚至冒出掉头回去的念头;段义孚会因为哥哥在参加中学入学考试后垂头丧气说没考好时 , 也沉浸在他哥哥的焦虑和失望中而哭泣;在病倒后打电话求助同事开车送他去医院却被拒绝 , 段义孚在病愈之后选择了躲避同事 , 不再和大家一起吃饭 , “我这样躲避 , 并非刻意为之 , 而是我已经无法再在那个地方去面对同事们友善的面孔了 , 否则 , 我的期待又会落空”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