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城|长城长|雁门关下话沧桑( 三 )


关城|长城长|雁门关下话沧桑
文章插图
新广武古长城
新广武城已毁于民国31年(1942)的一场特大山洪,仅大北关保存尚好。出主城北门遗址北行200米,即是大北关关城。关城南门前原有一石桥与主城相连。关城城墙夯土墙仍存,南门门洞深约11米,宽约3米,高约5米,门上有城楼,今已不存。北门洞长约13米,宽3—4.5米,高2.5—5.5米,南宽北窄。北门楼也叫望楼,主要为军事侦讯设施,东西长约22米,南北宽约12米,高约7米,楼南墙上有三门,高不足两米,宽约50厘米,中门门额为青石板,长150厘米,宽78厘米,阴刻横书“三晋雄关”四个楷体宇,笔锋雄浑苍劲。望楼东西墙各有两箭窗,楼内呈“回”字形,四周券道相通,中间为内室,专为贮藏军粮、武器及休息而建。楼内东部有券道通向楼顶,需攀越37级石阶方可登顶。楼顶上四周原有女墙、垛口、望孔。登楼远眺,东西北三个方向数公里的景色尽收眼底。
关城|长城长|雁门关下话沧桑
文章插图
沧桑雁门关
雁门关是万里长城最古老的关隘,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偃公(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姓姬,名幸,字偃)就曾长期戍守雁门,功盖华夏,朝野共仰。壬戌年(公元前1019年),“成王赐名为姓,褒扬其功”,成为中国幸氏的鼻祖。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赵襄子在这里设 “鸿门宴”杀死自己的姐夫代王,占领了雁门关,吞并了代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更是常年征战在雁门关一带。据雁门关镇边祠中的李牧碑记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他武艺高强,智谋出众,多次打败来犯之敌,使匈奴十多年不敢犯边。到了汉代,汉景帝为了加强雁门关一带的军事防御,在雁门关北面,构筑起屏护雁门天险的阴馆城。汉武帝为了北伐匈奴,更是发万人开凿雁门天险铁裹门,在铁裹门上建起古雁门关。汉代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出雁门北伐匈奴,打得匈奴远逃漠北,不敢南窥汉境。
关城|长城长|雁门关下话沧桑
文章插图
雁门关关城
到了唐宋时期,雁门关的作用则显得更加突出。唐代名将郭子仪出雁门平定了安史之乱。薛仁贵则长期镇守雁门关,防御突厥南犯。北宋年间,雁门关竟成为宋辽两国交战的边界线。忠勇善战的杨家将长期镇守雁门关,抗辽兵,保大宋,谱写了一曲千秋忠义之歌。从西周姬幸长期镇守雁门关到抗日战争初期贺龙指挥雁门关伏击战,3000多年来,发生在雁门关一带的大小战争就达 1700多起,一部雁门关的历史就是半部腥风血雨的中国古代军事史。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