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城|长城长|雁门关下话沧桑

关城|长城长|雁门关下话沧桑
文章插图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黄河新闻网忻州讯 雁门关是万里长城上最古老、最重要的关隘,被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华第一关”。雁门关坐落在代县北部的勾注山脊,北拒塞外草原,南屏忻定盆地,傍山就险,屹为巨防。
雁门关又有古雁门关(西陉关)和明雁门关(东陉关)两座关隘。古雁门关(西陉关),在县城西北22.5公里处,春秋前称北陵西隃,战国称勾注塞,俗称“铁裹门”。《唐书》载,“西陉,关名也,在雁门山上,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武则天执政时期,为防御突厥犯内,始设关。关址位于勾注塞故道制高点铁裹门南100多米处,海拔1625米,石质地貌。关口呈“V”形,顶宽40米,底宽20米,谷深30米。关西南侧2公里处是蝙蝠尖,海拔2008米;东北侧2.5公里处是陡沟粱,海拔1780米。雁门关道,呈东南——西北方向,东南起太和岭口,西北至白草口,全长15公里。从唐朝建关到元代,历时600余年。元在此处虽未设关,仍置千户所。铁裹门南山岭上200米处,今发现有战国绳纹瓦等遗物。 
关城|长城长|雁门关下话沧桑
文章插图
古雁门关——铁裹门
明雁门关(东陉关),即今雁门关,在县城北20公里,关城为明洪武七年(1374)吉安侯陆仲亨所建。嘉靖中增修,万历三十五年(1607)复筑,清同治六年(1867),雁平道贵肇重修。雁门关关城周长二里有余,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门三座,即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毁于日寇侵华时期,20世纪80年代重建,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小北门未设顶楼,也为砖石结构,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 三字,门洞两侧镶嵌一副砖镌楷书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据说为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先生所书。
关城|长城长|雁门关下话沧桑
文章插图
今日雁门关
东门外北侧建有“靖边寺”,亦称李牧祠,祀战国军事家赵国名将李牧,依峰而建。2010年将残破的祠堂改建为靖边寺,供奉从周幸偃到宋杨业,包括李牧等历朝守关名将。山门前有石狮、石旗杆,均为明代遗物。祠内明镌李牧碑及碑楼完好无损,寺后青松数株,高大挺拔,郁郁葱葱。西门外瓮城内的关帝庙香火旺盛。关城内正北有守关衙署,东南设有练兵校场,还有雁靖坊、明月楼、道碑亭。关西制高点上有雁月楼,亦名威远楼,整个关城位置险要,建筑雄伟。
雁门关外的旧广武城和新广武城是雁门关整个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