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有到私有,从集体耕作到个体耕种:井田制是如何瓦解的? 井田制瓦解



一,曾经盛行一时的“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因为土地阡陌纵横、齐整划一,因此叫做“井田”,甲骨文的“田”字就是如此演变而来 。井田制在实质上是一种村社土地制,是原始社会原始公社土地的延续 。因此,我们首先来先了解公社土地制度 。

从国有到私有,从集体耕作到个体耕种:井田制是如何瓦解的? 井田制瓦解

文章插图
氏族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还没有产生私有产品 。当时的一个氏族的成员就共同劳动,其产品平均平均分配,是一种其乐融融,平等和谐的社会 。孔子将之称为“大同”,老子将之称为“小国寡民”,而现代学者称为“原始共产主义”或者“氏族公社” 。公社土地的产品虽然是平均分配,但并非所有的产品都会分配,还需要留下一部分作为村社的祭祀、婚丧、战争等活动的公共开支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开始出现,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 。一部分人成为了社会上层,也就是贵族 。他们建立强大的公共权力,出现了国家组织 。从此,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贵族利用强大的国家权力开始向其他的氏族征收贡赋,也就产生了剥削关系 。于是过去公社逐渐成为了村社,过去留作氏族公共事务开支的产品就会作为贡赋上交给贵族、国家 。土地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
从国有到私有,从集体耕作到个体耕种:井田制是如何瓦解的? 井田制瓦解

文章插图
实际上,井田制就是这种村社制度的理想状态 。根据《谷梁传》和《孟子》的记载,我们大概知道了“井田制”的内容 。土地被分为了私田和公田两部分,理想中的公田大约占据九分之一 。村社的成员必须先耕种公田,然后才能够耕种私田 。公田的产品作为贵族的食禄,私田的产品分配给村民 。文献中将这种贡赋方式叫做“助”或“借”,也就是“借民力于田”,实际上是一种劳役赋税 。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谷梁传》
井田制下的土地以最基本的村社为单位,名义上归属于国家、天子,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天子通过分封的形式,将这些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又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分封给士 。这样,就形成了层层的贵族 。一个贵族以若干村社作为自己的食禄范围,成为社会的“寄生虫” 。直到秦汉时期,这种残余依然存在,如“千户侯”“万户侯”等 。
从国有到私有,从集体耕作到个体耕种:井田制是如何瓦解的? 井田制瓦解

文章插图
集体耕种
在井田制下,人民被分为了两部分 。在村社从事生产的被称为“野人”,而在城市、食邑生存的贵族被称为“国人” 。国人是国家的公民,具有参政、当兵、教育等权力和义务;而野人没有公民权,只负责生产 。人们将这种制度称为“国野制” 。
二,井田制破坏的开始——公田的荒废井田制,是一种集体耕种的制度,也就是《诗经》中的“千耦其耘” 。集体耕作是生产力低下的产物 。因为是集体耕种,使得村社基本就是一个血缘家族,小家庭的单位还没有完全独立而出 。
春秋时期,生产力出现了巨大的进步 。首先,生产工具上,出现了铁犁牛耕,大大增加了耕作的效率 。过去用于祭祀的牛,开始成为田间的劳动力量 。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得人们单家单户的耕作成为了可能 。人们可以用铁农具开凿沟渠,修建水利工程,完成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活动 。另外,生产方式也进步了,出现了垄作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更先进的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垄作法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农业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
从国有到私有,从集体耕作到个体耕种:井田制是如何瓦解的? 井田制瓦解

文章插图
单家单户的生产具有可能后,一些人家就开始开垦更多的荒地,私田的数量大大增加了 。由于春秋时期战乱不断,礼崩乐坏,公田的管理也逐渐松弛了 。村社的居民也不愿意在公田上消耗精力,也就导致公田逐渐荒废了 。《公羊传》何休注说:“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