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为什么疫情下我们依然渴望旅行

黄金周|为什么疫情下我们依然渴望旅行

文章图片



在我看来 , “旅行的意义”应该是 , 一群旅行者冲破心理和现实的障碍 , 勇敢而浪漫地在天地之间自由畅快行走 , 发现外面的世界 , 也发现真正的自己 。
文|伍里川

编辑|王可欣

本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21期
前一阵 , 当我们一家人从凉意十足的威海回到酷热难耐的南京之后 , 有人问:“这个时候你们还要旅行?”“这个时候”当然指的是疫情期间 。 我把全家人在海边快意大笑的照片拿给他看 , 告诉他这就是“不得不去的理由” 。
【黄金周|为什么疫情下我们依然渴望旅行】
在遵守各地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 , 旅行并没有一些人想象中那样艰险 。 朋友中 , 走得最远的去了内蒙古大草原和西藏 。 回想一下 , 中国地图上 , 差不多每个地方都有“外乡人”的“打卡记录” 。

一位朋友拉上全家自驾游 , 因天热未能尽兴游玩 。 他虽认为此行乏善可陈 , 却依然强调:“不管去哪儿 , 只要能让我出去就行 。 ”这话颇有代表性 。 “出去”的难度越大 , 机会越珍贵 , 人们越是兴致勃勃 。

今年暑期 , 很多地方的旅游市场都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或“报复性”反弹 。 某知名旅游网7月订单环比增长112% , 对应出游人次环比增长146% 。 “三亚夏季旅游淡季变旺季”“苍山洱海变成人山人海”“新疆独库公路变堵哭公路” , 亦为人们乐道 。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不顾一切”出游的冲动?

旅游市场的深情呼唤是一个原因 。 例如 , 从今年春季起 , 三亚旅游业便积极推出优惠产品揽客 。 对旅游市场来说 , 没有游客 , 再好的景点和服务也白费;对游客来说 , 旅游市场需要“我” 。 看到游客“挤爆”景点时 , 大理导游小黄说 , 她等这一刻快等到绝望了!在没有游客的日子里 , 她甚至做过房产中介 。

但更重要的原因 , 是我们顺从了内心对于旅游的审美 。 人们扎堆出游现象的经济学意义再大 , 也无法冲淡“行色匆匆”的人文美学价值 。 我曾反复比对《徐霞客游记》涉及的今古地域 , 想象着那个瘦弱文人的一路颠沛 。 我发现 , 今人和霞客先生的一大共同点 , 就是一路寻找美、传递善意、互相温暖 。

旅途中 , 我曾在老街上被酒家掌柜“喝一杯?”的揽客声所吸引 , 我大声说“喝一杯就喝一杯” , 坐下来喝啤酒 , 和邻座陌生男青年碰杯致意 , 吃他递给我的炒青豆 , 继而一笑而别 。 旅行当然难免有烦闷时刻 , 但随缘、相悦 , 才是旅行的主题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